拆遷總是在歡呼聲與唾罵聲中進行,究其原因也只是分配的滿意與否。
而在這拆遷中,總會有些人倔強地等待著符合自己預期的賠償。
而他們因為遲遲不肯搬走,造成建設受到影響,被稱為「釘子戶」。
有一戶人家,他們的房子矗立在立交橋的正中間,四周是360°由水泥鋼筋建造的現代化產物。他們每日伴著汽車聲入睡,又在汽笛聲中醒來。
這家人就是郭志明家,空蕩蕩的大樓中只剩下他們一家住戶,自立交橋規劃建設到現在他們已經在這里居住14年了。
30平方艱難蝸居7人
「不是不想搬,是搬不了。」郭志明不知道對多少人說了這句話,他這麼些年沒有給家中添置新家具就是擔心以后搬走了,家具不合適。
但要問為什麼搬不了呢,郭志明則表示剛開始和開發商溝通時沒有談攏。
這個房子其實是郭志明父親的,他的父親從前是木材廠的工人,后來工廠改革,變為國有企業,廠里給他分配了一個小房子,也就是郭志明現在居住的地方。
這個房子高四米,只有三十平方,原本是個倉庫,分給郭父后才成為住所。
不過這個房子位于一樓,屬于商鋪性質,他們無法購買,因此并沒有產權。
后來郭父去世,房子依然歸郭家租住。
后來隨著居住的人口增多,郭志明在房間中部加了一層隔板,他們一家三口住在下面的部分,哥哥一家三口住上層,此外還有一位七十歲的母親居住在這里。
雖然擁擠但是他們還是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年。后來社會發展迅速,人口量驟增,道路時常出現擁堵現象。
為了緩解這一現象,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