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個頭髮花白的老頭站在自家院子門前,和上門「談判」的拆遷辦工作人員劍拔弩張地對峙著。
「別說4億,就是40億、400億也不賣!給多少錢都不賣!」老頭一開口就充滿了火藥味。
拆遷辦工作人員見狀面面相覷,「這又是一個獅子大開口的釘子戶」,他們心想。
可誰也沒想到,這個叫做任金嶺的老頭之所以不肯賣地,并不是因為想坐地起價。
沒過多久,任金嶺就找來了文物保護局的專家,請他們對自己家古宅進行考察。
專家一進門就眼前一亮,參觀完任家老宅后專家宣布:「這可千萬不能拆!」
任家老宅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如今這棟古宅又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最牛釘子戶
2007年,出臺了新的城市規劃。
在規劃中,東史馬村成為高新區首個城中村項目, 這里原本的房屋要全部拆除,居民們也要搬到安置房中居住。
這個消息一傳出來,東史馬村的村民們都十分高興,舊房拆遷不僅能讓他們獲得一大筆拆遷賠償款,還能讓他們分到寬敞又明亮的房子。
那段時間,東史馬村洋溢著喜悅的氛圍,所有村民的臉上都帶著和煦的笑容。
但在一片歡呼中,有一個人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這個人就是前文提到過的任金嶺老人。
自從得知這件事后,任金嶺的臉色就沒有好過。
他整日站在自家院子的門口,盯著來來往往的拆遷辦工作人員,內心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隨著拆遷工作的漸漸落實,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和政府簽訂了拆遷協議。
村民們興高采烈地拿著拆遷款,搬進了嶄新的安置房中,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就在拆遷工作緊鑼密鼓落實的時候, 任金嶺卻讓上門去談拆遷事宜的工作人員碰了一鼻子灰。
無論拆遷辦工作人員如何勸說,任金嶺就是不為所動,甚至還說出了「多少錢都不搬」這樣的狠話。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任金嶺和那些想要坐地起價的釘子戶一樣,想靠著手里這塊地牟取更多的利益。
畢竟任金嶺家的老宅地理位置極其優越,要建設東史馬村,這塊地是必不可少的。
面對倔強的任金嶺,開發商一次又一次地嘗試著加大拆遷的籌碼,希望用巨大的利益來誘導他松口。
但任金嶺很是執著,他說不搬就不搬,誰來勸說都會被他毫不留情地趕出去。
任金嶺的釘子戶行為讓開發商很是頭疼, 之前已經搬走的東史馬村村民也紛紛指責任金嶺太過貪婪。
東史馬村的大部分村民早早就接受了拆遷條件,如果任金嶺真的因為釘子戶行為而得到更多好處,恐怕先前搬走的村民都會眼紅。
不過,任金嶺如今是唯一一戶不肯搬走的人家,為了讓拆遷計劃順利進行,開發商不得不使出殺手锏。
「這樣吧,只要你肯搬走,我們愿意給你4個億的拆遷款。」一次談判中,開發商直接大手一揮,許諾下了一筆巨額拆遷款。
可任金嶺根本不買賬,別說4個億,就是給他400個億,任金嶺也不會從這里搬走。
這下開發商和東史馬村的村民們都有些懵了, 任金嶺不要錢,那他到底為什麼不愿搬走呢?
不愿拆遷另有原因
這次談判后,開發商深刻地意識到了任金嶺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想要讓他松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任金嶺可以不松口,但城市規劃的腳步卻不能因為他而停滯不前。
沒過幾天,大批推土機和挖掘機便轟轟烈烈地開進了東史馬村,因為任金嶺不愿搬遷而擱置許久的拆遷計劃,終于要開始實施了。
隨著機器的巨大轟鳴聲響起,任金嶺周圍的房屋應聲倒塌,巨大的拆遷聲音吵醒了正在家里睡覺的任金嶺。
他趕緊披上衣服,戴上老花眼鏡,跑到窗邊張望著外面的動靜。
此時任金嶺家外面早已經是塵土飛揚,無數房屋已經被推倒在地,成了一地廢墟。
因為拆遷工作的推進,任金嶺的日常生活變得十分不方便, 除了日夜轟鳴的噪音外,他還遭遇了很多困難。
因為周圍居民全部搬走的原因,東史馬村的電話線和供水都斷了。
任金嶺沒辦法,只好買了一部嶄新的手機,又自己打了一口水井,勉勉強強維持著生活。
另外,開發商在任金嶺家周圍修建了一個臨時施工基地,因為工程規模不小,因此工人的數量也很多。
任金嶺整天看著這些工人在施工基地里進進出出,擔心他們施工的時候一不小心就破壞了自己家的老宅。
當釘子戶的這段時間里,任金嶺在網絡上搜集了很多類似的案例資料。
他了解到在某些地區,開發商在遇到釘子戶的時候,會不顧戶主意愿強行對房屋進行拆遷。
任金嶺聽著屋外的轟鳴聲,內心十分不安, 他害怕開發商有一天趁自己不在家的時候,對自家房屋進行暴力拆遷。
為了防止這件事情發生,任金嶺決定約見開發商,將老宅的秘密開誠布公地講出來。
其實,任金嶺之所以不愿意離開這棟老房子,并不是因為錢。
任家老宅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距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一棟名副其實的古宅。
在歷史的沉浮中,許多文物古跡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褪去了原本的顏色, 但任家古宅卻在好幾代人的堅守中一直留存了下來。
任家老宅對于任金嶺來說,不僅僅是一棟普普通通的房子,更是象征著歷史與傳承。
這棟房子已經成為了文物,如果開發商強行破壞的話,是會觸犯法律的。
聽了這番話,開發商沉默了,他們沒想到一次簡簡單單的拆遷行動背后,還會牽扯出一棟如此貴重的房子。
按照任金嶺說的,這棟房子肯定是不能再拆了,即使要拆,也要先確定房子的價值。
幾代人的傳承與堅守
為了確認這棟房子是不是真如任金嶺所說,是一棟文物,開發商特意聯系了文物管理局。
文物管理局的專家一聽這個消息都沸騰了,如果在市內真的存在這樣一棟老宅,那簡直是爆炸性的消息。
當專家們來到任家古宅時,還未進門便被古宅的莊嚴肅穆吸引了眼球。
在灰塵紛飛的施工現場,這棟古宅顯得格外「不食人間煙火」。
任家古宅上面有一塊牌匾, 上面寫著「輔翼國政」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大氣莊重,一看便是出自名家之手。
通過檢查牌匾上面遺留的痕跡,專家們確定,這塊牌匾確實是清朝時期的物件。
任金嶺告訴專家,這塊牌匾是道光皇帝親自賜給任家祖先的,來歷不凡。
緊接著,任金嶺緩緩講述了這棟古宅從古到今經歷過的風風雨雨。
早在清代乾隆年間,任家祖先任君選就在籌劃著建造一所能容納全家人居住的大宅子。
但由于各種原因,這棟宅子并沒有在任君選在世的時候修建完成。
任家古宅總共修建了63年才竣工,宅子的戶主也一代一代傳承,從任君選變成了任君選的曾孫任德潤。
到宅子建成時, 這棟宅子的占地面積已經達到30多畝,整體布局大氣恢宏,一看就是大戶人家才有的派頭。
后來清王朝覆滅,任家也不復以前的榮光。
新中國成立之后,任家這棟大宅院自然是不符合當時的價值觀的, 在時代的洪流中,當初的大宅子被陸續分給村中居民。
而現存的任家古宅占地面積不到4畝,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棟房子的裝修也不再氣派,甚至有些老舊。
可任金嶺還是不愿意從這里搬走,更不愿意開發商的推車將任家古宅轟然推倒。
對他來說,任家古宅的意義早就已經不再是一棟普通的房屋,這里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多年堅守的最后一片凈土。
任金嶺回憶道, 「當初我爺爺去世的時候,就一直叮囑我爸爸保護好老宅,我爸爸去世的時候,也是這麼叮囑我的。」
任金嶺此時已經白發蒼蒼,回憶起父輩們臨終時的場景,他的眼睛里泛起了淚花。
任家老宅已經傳承了兩百多年,每一代家主都在用自己的努力保護著它。
文革時期,任金嶺的父親為了保護宅子,曾經把宅子中的錫制茶具以及其他物件都收到地底下。
家中的精致石雕也被他用泥巴糊住,扮作毫不起眼的樣子。
正是因為任金嶺父親的努力,任家古宅才沒有在那段特殊時期遭到破壞。
為了守護這棟宅子,任金嶺一家人幾十年如一日地住在這里,宅子里既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絲毫不像現代文明下的住宅。
任金嶺一家人幾乎把家中所有的錢都用在修葺老宅上面,任金嶺說, 如果老宅有一絲一毫的損失,他真的無顏面對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
任金嶺的講述深刻又動情,講到激動的地方他還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
在場的專家都為任金嶺一家人的堅守而感動, 正是因為任金嶺一家人的堅守,才留給了他們研究清代建筑的最好范本。
臨走之前,專家一邊又一邊地向任金嶺保證,任家老宅具有極其重大的文化意義,一定不會拆的。
任金嶺喜極而泣,他苦苦的堅守終于得到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