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纏釘子戶,因不滿拆遷補償款,矗立火車站門前長達4年,每天吃尾氣苦不堪言
「釘子戶」自古以來都是各大城市拆遷過程中最為棘手的難題,越是發達城市,城市化建設進程越快,面臨的釘子戶可能也越多。有這樣一戶人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年的堅持,被網友戲稱最難纏的釘子戶。
事情要從2007年說起,為了提高火車站的運行效率,鐵路新區計劃啟動站前道路修建工程,擴大馬路寬度,最大限度保證站前安全和車輛通行順暢。
在工程動工之前,需要對該地區的老舊房屋進行拆遷工作,涉及37戶人家共計房屋56間。我們今天說的這個最難纏釘子戶,就出自這37戶人家中的一戶人家。
該釘子戶戶主是村里一戶老人,名叫羅寶根。羅老先生全家6口人,一個兒子和兒媳,兩個孫女,加上老伴,共同居住在這棟五層小樓里,共計618平方公尺。
據羅老先生自己講述,當初建造這棟五層小樓花費250萬元左右。而他不拆遷的原因也是因為當地拆遷補貼沒有達到他的要求,因為羅老先生的兒子常年沒有工作,還有外債,因此也沒有經濟能力再建一棟房子。
根據當地拆遷補貼相關政策規定,每平方公尺給予羅家1500元的補償,另外再加室內裝潢補助,合計約120萬余元左右,其中,羅家還有200多平其實屬于違建部分,政府能夠給予部分補償已經是仁至義盡了。但是羅家要求政府補貼到400萬,否則堅決不拆,就這樣,拆遷工作因為這一家釘子戶的堅持,一度進入擱置的狀態。
該事件被發到網上后,一度引起網友們的熱議,大家對于羅家的態度褒貶不一,很多媒體也對此事件大肆報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樣的?究竟是羅家獅子大開口,還是拆遷工作方案不合理,讓百姓利益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一時間眾說紛紜。
其實,據相關部門了解到,該村落的拆遷賠償方案,是經當地政府摸排后,聯系當地權威評估機構進行謹慎評估后制定的,并且通過當地黨員村民同意后方可實施,所有居民拆遷補償方式一視同仁,并不存在強拆的情況。
從2009年開始,羅老先生的鄰居們陸陸續續簽署了拆遷補償合同,并搬出了原來的房子,眼看著周圍一家一家都進入了拆遷工作的正軌,羅老先生其實也很著急。但是考慮到補償款的金額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這麼搬離又覺得不甘心,因此,羅家也一直在原地堅持,這一堅持就是四年時間。
四年里,周邊房屋拆除,馬路擴建,陸陸續續開始通車。由于羅家這棟小樓的地理位置實在特殊,在馬路建成后,直接矗立在馬路中央。火車站前本就車流量很大,在馬路中間橫亙一棟樓,實在是給該路段的交通造成很大壓力,給路過的車輛安全造成很大隱患,路人也對此議論紛紛。
雖然在和羅家協商過程中雙方沒有達成一致,羅家也堅持不搬把自己熬成了「釘子戶」,但是政府并沒有進行暴力拆除,更沒有實行斷水斷電的措施,而是水電正常供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拆遷過程中,兩邊都房屋鋼筋相連,為了避免給羅家小樓帶來影響,造成地基的松動,施工方停止了對羅家鄰居的拆遷工作,就是為了保障羅家小樓的安全。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政府不斷派相關人員來到羅家進行溝通,反復做思想工作,希望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問題。
直到后來,羅家已經不在賠償款金額上討價還價了,而是直接提出要求兩間已經建好的五層排樓,這一要求顯然也不符合拆遷規定。
此后四年間,羅家兩位老人一直居住在房子里,每天面對嘈雜的環境和污染嚴重的尾氣排放,居住環境極差。事情在2012年11月底有了轉機,堅持了四年的羅寶根老人最終松口,和政府達成統一協議,同意搬遷。
隨后,政府連夜請來施工方,對小樓進行拆除。至此,堅持了4年之久的溫嶺最牛「釘子戶」事件終于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