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關系好壞,直接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有句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個道理。很多時候,有時候我們的家里突發緊急情況,往往幫助到我們的不一定是我們最親的親人,反而是我們的左鄰右舍。也許我們經常在樓道里見面,但因為彼此不熟悉,所以就沒有打過招呼。
也許在坐電梯時,或者是在小區里碰面,彼此偶爾會禮貌式地點頭或者是向對方微笑一下,算是打招呼。但不認識歸不認識,如果遇到哪家有事的時候,鄰里之間根本就不會在意自己到底認不認識對方,他們肯定是能幫就幫,這就是對近親不如近鄰最好的解釋。
陳先生的母親已經六十多歲了,因為腦神經有些衰弱,所以每當夜深人靜時一點點聲音就會把她吵醒,母親醒了后就難以入睡。
為此母親經常向陳先生抱怨,他能理解母親的心情,可重新給母親換房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自己只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一族。
看著母親憔悴不堪的面孔,陳先生很著急,他很想上樓去和樓上的鄰居說說,讓他們早晚走路時能不能輕一點,可自己又是「社恐」之人,所以這事一拖再拖。這天,母親又再一次向陳先生抱怨樓上鄰居走路的聲音有些大,自己又失眠時,陳先生心痛不已。
為了讓母親能睡一個安穩覺,他決定下班后去和樓上的鄰居說說。
晚上下班后陳先生直奔超市,給自己和母親買了兩雙精心拖鞋的同時順便也給樓上的鄰居買了兩雙。回家的路上他一直給自己打氣加油,他要怎麼說鄰居才能接受他的建議等等。
走到鄰居家的門口后,陳先生深呼吸然后再去敲開鄰居家的房門,當鄰居把房門打開時,陳先生柔聲解釋道:「你好!打擾你們一下,我是樓下的鄰居,因為咱們這棟樓的樓層很薄,隔音效果不是很好,特別是早上和晚上咱們走路的聲音有點大,所以我給自家買了兩雙隔音拖鞋,然后順便也給你們家帶了兩雙」。
「是這樣的,樓下住著一個老太太,她有點神經衰弱,所以早上和晚上一點點聲音就會把她弄得煩躁不安,特別是晚上,她被吵醒后就無法入睡,所以真的是麻煩你了,打擾到你們了,真是不好意思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