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瀝滘村改造的消息相信不少廣州的朋友應該是知道了,對于這件事,大部分人除了羨慕應該也是沒有別的想法了,從握手樓到小區房,生活質量直線提升。
不過提到拆遷,也是讓小編再一起想起了那些已經成了標志建筑的釘子戶,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四大最著名的「釘子戶」吧!
這個釘子戶的房子是兩幢八層樓的建筑。當時這里要建筑一個立交橋,也是為了方便這里的人們出行。對于這個規劃,大多數的拆遷戶還是十分理解的,拿了賠償也就走人了。
可是這里有兩戶人家對于拆遷的金額不滿意,而他們的心理價位又太高了,開發商苦勸了很久,依然沒有任何的動搖。最后開發商沒有辦法,只能重新改圖紙,設計了360度全方位的轉盤大橋,而在轉盤里面的就是這兩幢八層的大樓。
如今,廣州海珠區的這棟釘子戶,已經成為了繼「小蠻腰」后的又一地標性建筑,也是游客打卡必去的地方。
相比于周圍的高樓大廈,這幾棟釘子戶,顯得非常突兀,甚至可以說這里就是一片廢墟。這留下的10戶人家不搬的理由是:「想著再等等,物價都會越來越高,多等兩年沒準這里要賠付的款就更高了」甚至還有住戶直接開口「沒4億不搬」,
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因為周邊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于有部分釘子戶還說:隨便補償點都會搬。
可惜現在卻沒人理他們了!另外他們這里現在成了小區里的停車場,生活實在不便。
兩車道釘子戶,當時拆遷條件是補償一平的價格是5000多,而且拆遷戶有個特權,假如小區建成后,拆遷戶可以以1.6萬多的價格回購房子,但假如是其他人買,開盤價卻是4萬,當時很多人都覺得不錯,想著就算離開了以后也能便宜買回來,但是當時有一戶人覺得為賠償款低了,所以一直和開發商軟磨硬泡,但雙方一直沒有妥協,就這樣拖了幾年的時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