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模浩大的城市建設過程中,「拆遷」與「釘子戶」是兩大不變的主題。
城中村、棚戶區,這些區域往往由于地段繁華、臨街靠路而成為重點開發的對象,隨之而來的便是拆遷與補償。
然而這一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開發商與原住民意見不合的新聞也常常見諸報端。
有一家死硬的「釘子戶」,因拒拆多年而被開發商隔離,房屋四周被整整挖掘了六米深的「壕溝」,1800萬元的賠款也隨之泡湯。
可隨著經濟形勢變化的新挑戰,原有的重工業發展道路也遇到了瓶頸。
老工業基地也不例外,隨著自然資源的消耗和重工業本身污染大、出口難、內需不足而帶來的產能過剩等問題的逐漸顯露,依賴原有的路線一味發展重型工業的路子不再可行。
從重工業為主導的模式轉型出來,提高城市建設水平,不僅需要資金、科技、人才,同樣需要土地的投入。
于是,早已提上日程的城中村和棚戶區的改造工程,便顯得愈發迫切。
對一些老舊的城中村居民來說,如果能拿到可觀的賠付金額,那麼他們對于拆遷往往是喜聞樂見的。
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搬離破舊的老房,憑借拆遷款買一套舒適明亮的現代住房,或者是借拆遷款作為本金,在商場上搏上一把,發家致富,抑或是給兒女留下一筆財富,幫助他們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安家立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