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青海循化,58歲的藏族老師完麼仁增,一人一校堅守在大山深處31年。由于村裡孩子都是撒拉族,他自學撒拉語,講課時先用普通話講一遍,再用撒拉語解釋。這些年來他教出200多名學生,其中7人考上大學,「哪怕村裡只有一個學生,我也會堅持下去」。
「春天,春天,春風,春風……」半山腰的村莊裡,不時傳來朗朗的讀書聲,這裡是青海省循化縣來塘村來塘小學,一所只有幾名學生的學校。完麼仁增,是校長,也是所有課程的老師,更是學校大小事務的操辦者。他從1990年執教至今,一直默默堅守在來塘小學的三尺講臺上,用擔當和愛心譜寫了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
來塘村海拔不高,但山路崎嶇且常有塌方。來塘小學是鎮裡最偏的小學,當初只有兩間平房、一間廁所。「以前去來塘村只有一條人走出來的很窄的土路,雨雪天很難走,現在有水泥路了,車都可以走了。」完麼仁增說,過去條件很差,兩間教室是土木結構的羊棚改造的,老師沒有宿舍。
在他去教書以前,老師們只能來回步行,加上道路實在崎嶇難行,少有教師願在此任教。
1990年,完麼仁增的國中老師李加知道他一直在家待業後,便介紹他到來塘學校任教。
4月,完麼仁增來到來塘學校,以民辦教師的身份當上了來塘學校裡唯一的一名教師。
那時,學校只有一間「土擔梁」的教室,夏季雨天漏雨,冬季寒冷漏風。完麼仁增站在學校往東眺望,自己的家就在對面的一座山上。看上去兩個村莊並不遠,但道路不通,沒有交通工具,他每天都需要步行往返于家和學校,12年來風雨無阻。
「走路走了12年,騎摩托騎了14年,近幾年才買了一輛二手代步車用來上下班。」完麼仁增說,走路那幾年,不管春夏秋冬、無論颳風下雪,他都每天早上7點準時出發,步行至學校。為了節省走路的時間,他還「開闢」出了一條「捷徑」,按村民的說法,那是一條專屬于「老師的路」。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