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一張病床上,一個插著管子,瀕臨病危的老太太,對著電話,一遍又一遍地喊著:「強強,你回來啊,媽媽想你!」
然而,電話那頭卻只匆忙地說了一句「別再給我打電話了」就掛掉了。
電話中那個冷漠的孩子叫王永強,他是北大的博士后,高知中的頂流。
然而,他在人生得意之后,卻與家人斬斷一切聯系,獨自在美國過起了悠哉的小日子。
絕望之下,病重的母親,通過輿論,找到了王永強。但王永強的態度強硬:不必見,也不必追。
是什麼仇恨,讓一個深受中國孝道洗禮的知識分子,罔顧倫常,對垂死[呻·吟]的母親不聞不顧?
對此,王永強只用了一句話做總結:「清官難斷家務事。」
原來,一個家,涼薄起來,冰冷刺骨,弗如路人。
1969年,王永強出生在江蘇常州的一個小村子里。
他的家庭不僅窮,還很難。
父親靠賣老鼠藥維持家庭日常,母親靠種菜貼補家用,姐姐早早地嫁人了,而哥哥患有小兒麻痹,還來不及長大就癱在床上。
所以,王永強的人生,從一開始,就充滿使命。
在王永強的記憶里,窮和冷幾乎橫跨了他的整個童年。
他沒有穿過新衣服,衣服都是東拾一件,西撿一件。他沒有吃過什麼零食,兩毛錢一包的方便面就是他吃過的最高檔的零食。
他也沒有體會過細膩的愛和所謂的安全感。因為父母要對抗貧困,照顧哥哥,他們沒有時間對一個渴望愛的孩子表達情感。
所以,王永強就像疾風中的草芥,仿佛只有拼命搖曳,才能被察覺。
在家里,他把家務操持得井井有條。在學校里,他努力學習,用一張一張的獎狀來強調自己的存在。和同學相處,他懂得察言觀色,搶著做值日,給同學講題。
他活得小心翼翼。因為,他生怕,一不小心,自己就會失去求學的機會。
可該來的,還是來了。
小學畢業的那一年,父母對他說:「強強,咱不讀了,咱讀不起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