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交房租還管吃喝?這群年輕男女躲進山村,做了一個「共生舍」:來了都不想走
NO.1 | 壹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兩年真的不太平,yi情之下,很多事情都變得面目全非。本來當社畜就有點不耐煩了,好了,這下子更想逃離城市。網絡上多了不少的人跑到鄉下躺平。
在隔壁霓虹國,就有一群人把「云回歸」變為現實,過上了「向往的生活」。
這里是日本和歌山縣南部的一個偏遠村落,跟很多空心村一樣,村子里的年輕人都已經離開了,只剩下5個老人。
直到一群特別的年輕人的出現。
他們來自日本的各個地方,通過免費轉讓的方式,獲得了在村里已廢棄50年的小學校舍的居住權,還給這個地方取名「 共生舍」。
之前小編也寫過,近些年日本很多鄉村有空房子閑置,政府甚至花錢年輕人來住,所以免費拿房子,也不算稀奇。
「帶頭大哥」是32歲的石井新。就是他把20多個年輕男女「攢」在一起,做了這個共生舍。
共生,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了,相互依存。
在這里「搭伙過日子」的他們,每人每月要出 2萬日元的伙食費,全體的伙食會由一人專門負責。大家還要一起干農活,感覺有點回到了「山頂洞人」的群居時代。
不過,他們的生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原始。
在共生舍里有電腦、有游戲機,有網絡,大家可以自由地看視訊玩游戲。而且這年頭,只要有網,在哪兒生活區別真不大。
NO.2 | 貳
再來看看生活在共生舍里的都是些什麼人。
共生舍里住著來自日本各地的20-30代的十幾個男女,他們中有曾經的蟄居族,有靠政府救濟的無業者,還有因各種原因拒絕上班的人。
比如這個ひぐらし桑,原先在電視制作公司工作,好勝心很強,覺得自己比身邊人都優秀,心心念想成為一個有名的制片人。沒想到被yi情打趴下了,逃離都市來到這里。誒,這才發現自己的性格過于強勢。放平心態的他,也漸漸找回了自己。
現在他負責共生舍每周一次的超市采購,雖然每次往返需要四個小時,但這個過程相比以前的上下班堵車,來的心情平復。
共生舍里也有妹子。
ももこ桑原來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繁忙的工作中,每天要接待煩惱重重的客戶,還要被迫接受長時間的加班。時間一長,負能量爆棚。之后的日子里,雖然換了不少工作,但終究還是沒法踏實做一個「社畜」。
選擇逃離后,她不再需要擔心人際關系。不愛說話的她選擇用漫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網上用漫畫投稿,她在打工的同時和外界交流,還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歡。
相比前兩位,30多歲的本田的社會病來得更強烈。
原本是建筑公司的管理人員,每天需要工作15個小時以上,每周只能休息一天,典型的社畜一枚。身心崩潰,還沒有可以交流的對象。不知如何是好的他一度不想再活下去,最終還是活了下來。
剛來共生舍的時候,本田總是閉門不出。對此,這些陌生的朋友沒有干涉他,也不無視,只默默陪伴著。
沒想到這樣的自己也可以被接受,他突然覺得逃避也不是什麼壞事了。人也變得開朗了,逐漸走出困擾的他,現在還會定期去殘障人療養院幫忙。
NO.3 | 叁
這群年輕人在村子里住下來,生計是一個問題。他們會選擇在附近的農家打工,不過僅僅能賺到吃飯的錢。yi情之后,更多的人選擇做遠程兼職來打工,還會交納稅金和保險。
村子里的寧靜,也向他們展示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本田對村子里的養蜂非常感興趣。他開始向當地人學習養蜂,想把當地即將失去一些東西繼承一下。
話說村子里本來還有五位留守老人。一開始,面對這群不請自來的年輕人,老人們還有些戒心。不過日子一長,隨著了解的深入,老人們也敞開心扉,與年輕人成為了朋友。
住在共生舍隔壁的西村潤老先生,原來是村里的老師,8年前,陪伴他50年的妻子去世后,就一個人生活在這里。三個孩子住在外地,因為yi情的原因,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了。老人獨自過著日復一日的簡單生活,每天遛遛鳥,除此之外連話都很少說。
這群突然冒出的年輕人「打亂」了他的生活,也帶來了很多的喜悅。
沒事跟年輕人嘮嘮嗑,心態也跟著年輕起來;老人教他們怎麼種蘑菇和青菜,還能幫著年輕人修理房子,分享食物。這種陪伴,就像是家人一樣。
共生舍的年輕人還會老人精心準備了生日宴,大家各自準備拿手菜,一起吃一頓飯。對于一個生活寂寞的老人,能被大家喜愛,他感到很開心,似乎又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
NO.4 | 肆
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可以相對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共生舍的故事一發布到網上,就有更多人的想要加入。沒多久,有限的居住環境很快就滿員了。
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本田買下了村里空的房屋,想做一個新的「共生舍」。面對新入住的年輕人,村里的老人開心極了,還請他們到家里吃飯。
有的人想來,有的人選擇離開。
去年從這里離開的小吉,以前也是一個蟄居族,在這里生活一段時間后,他重新建立了與人聯系的能力。能和社會人正常交往之后,為了家人他選擇回家,不過還總是時常回來探望。
就這樣,一群逃離社會的年輕人,與偏遠山村孤獨的老年人,成為了真正的共生共存的人。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都市生活,其實嘗試回歸鄉村,哪怕只是短暫停留,對自己和鄉村來說都是一個不錯的體驗。
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鄉村,經歷過后再找回自己,也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體驗。
問題來了,這樣的共生舍,你羨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