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太陽系中不乏各種神秘現象,給予了人類無盡的想象和探索動力。其中,一條充滿巖石的環形地帶就像一道謎題,激發了無數科學家的探索欲望。它到底是一道牢籠還是屏障?人類能否走出去呢?
這個環狀地帶被稱為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當1776年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通過研究美科行星之間的距離,提出了一個關于太陽到各大行星之間距離的奇怪數列時,小行星帶的謎團也就此拉開。後來這項研究成果被波德公開,并被稱為波德定律,也因此小行星帶被發現。
根據波德定律,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希爾在1781年發現了天王星。然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區域卻一直沒有發現任何行星。這引起了提丟斯的好奇,也讓他推測可能曾存在過一個被稱為馬爾戴克的第五大行星。
科學家據推測,可能億萬年前這顆5號行星擁有高度發達的文明,但由于戰爭等原因被摧毀。星球的殘骸受到太陽引力作用,開始圍繞太陽運動,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小行星帶。
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另一種更加科學的解釋指出,在太陽系早期,這個區域遍布著眾多衛星和快要成型的行星。然而,它們受到當時木星的軌道共振擾動,導致軌道混亂、發生碰撞最終形成了小行星帶。
對于人類來說,小行星帶并不是不能逾越的障礙。實際上,小行星帶的密度并不大,寬度高達2.25億公里,天體之間的距離最少也在幾十萬公里之遙。因此,人類發射的航天器都能輕松穿越小行星帶,根本不必擔憂發生碰撞。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