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倍工資」訴求背后的絕望現實
「又一位同事辭職了...」2025年8月4日,日本某護理機構員工在社交平台發布的這則貼文,用極具沖擊力的數字直指行業痛點:「政治家們,請把護理工資提高到三倍!」推文人憤怒寫道:「拿著這樣的微薄薪資,卻要時刻面對關乎患者生命的重大抉擇,這根本不成正比。
」
數據顯示,日本護理行業平均時薪僅1,300日元(約合人民幣60元),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根據厚生勞動省2024年調查,約43%的護理人員因「薪資過低」考慮轉行,這一比例較前年上升11個百分點。
二、離職潮背后的結構性矛盾
「能堅持長期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太少了。」推文人的感嘆印證了行業現狀。東京都某養老院院長向記者透露:「新人平均留存時間已從3年前的2.8年縮短至1.5年。」這種惡性循環直接導致在崗人員負擔加重——神奈川縣某護理員坦言:「現在1個人要承擔3年前1.
5倍的工作量。」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困境正在保育、教育等領域蔓延。橫濱市一位保育士曬出工資單:月薪22萬日元(約1萬元人民幣),「每天處理30名幼兒的起居、教學、安全,時薪還不如便利店打工」。
三、「使命感激」難掩制度缺陷
盡管推文人承認「這是自己選擇的職業,需要忍耐艱辛」,但學界指出這種認知正在加劇危機。早稻田大學勞動經濟學教授山本太郎分析:「用‘使命感’道德綁架從業人員,掩蓋了制度性剝削。」
這種矛盾在「2025年護理危機白皮書」中得到印證:約68%的受訪者表示「不愿子女從事護理工作」,創歷史新高。
而與此同時,日本7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25%,護理需求缺口預計2030年將達60萬人。
四、政策調整的曙光與阻力
面對行業吶喊,部分地方政府已開始行動。大阪府宣布自2026年起將公立護理機構起薪提高至28萬日元/月,但私營機構跟進率不足30%。
主要阻力來自經營壓力——日本護理協會測算,若全面實現「3倍工資」,小型養老院月均人力成本將增加420萬日元(約20萬元人民幣)。
這場「3倍工資」的呼聲,實則是日本社會服務體系瀕臨崩潰的警報。當「少子老齡化」遇上「離職潮」,是繼續依賴從業者的自我犧牲,還是啟動根本性改革?答案或許將決定未來日本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