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歷來是升學考試的主要科目,也是很多學生提升成績的「瓶頸」。看似沒有用途的知識點,卻在潛移默化間提升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尤其是數學科目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礎。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都很難有理想的成績,甚至連語文考試寫作文都缺乏邏輯性。
有些學生不是不知道數學重要,而是怎麼學都學不會。看似簡單的問題,自己卻總能「避開」所有正確答案。在學校的時候還能問老師和同學,回家做作業的時候,只能請教家長。
不知從何時起,督促并檢查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成了家長的責任。不僅要檢查作業是否完成,還要承擔批改作業的任務。遇到學生不會做的題,家長還要給學生講解,并把做錯的題目一一改正。
這樣第二天交給老師,才算是一份合格的作業。若家長不予以輔導或批改,老師很有可能會在教室里批評學生,在家長群里批評家長。教育確實不是老師一人之事,需要家校之間的配合。在部分老師的PUA下,家長甚至覺得學生成績不好不是老師的問題,而是自己的錯。
一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家長,本以為自己有大學文憑,輔導小學生不在話下。結果學生剛升入四年級,就感覺吃力了。前一天晚上好不容易輔導學生寫完作業,結果被老師畫上了一個大大的錯號。
看到其他學生都答對了,班里只有少數幾位學生做錯了。老師以為是家長沒有輔導學生功課才至如此,沒想到這已經是輔導過后的結果。家長滿臉通紅,比自己上學時犯錯誤還要羞愧。這位家長思來想去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計算結果也沒問題。
直到看到老師給出的正確答案,家長才頓悟,原來是誤解了題干的意思。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