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認為最自我個性,崇尚及時行樂,擁抱「消費主義」的年輕人,不知道何時起,已經開始默默攢錢打卡了。社交媒體上,一股儲蓄風潮正在盛行。
為了攢錢,這屆年輕人可以有多拼?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年輕人做不到的。
當代人新愛好:不消費,狂攢錢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這屆年輕人選擇上香;在買包和買醉之間,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買彩票;在理想和理由之間,理財才是年輕人的最愛——主打的就是一個攢錢,搞錢!
豆瓣的「用利息生活:儲蓄小組」,現在組里的成員已經超過了10萬,「用利息生活:投資理財」的小組,組員人數超過了60萬。更別提還有「摳門女性聯合會」,「摳門男性聯合會」,累計已經百萬人員入組。
為了攢錢,有人選擇記賬、精打細算,有人選擇用利息生活,理財買基金,也有人選擇主業副業兩手抓,做個斜杠青年。
記賬APP用起來,定期整理個人賬單只是入門級舉措,從各類攢錢小組中吸取群體智慧,挖掘各種薅羊毛神器,購物紅包、會員折扣、積分抵扣、直播團購、多平台比價,堅決不放過任何潛藏的福利,是年輕人get的新生活智慧,例如就有年輕人每日零點后蹲搶臨期食品與剩菜盲盒,降低飲食開銷成本。
這些算是年輕人的進化版行動,而更高段位的同學,已經玩起了特種兵攢錢,對比全國各地銀行,就看誰家的利息更高一些,選擇不遠萬里去奔赴。有媒體報道,今年銀行利率下調后,有年輕人一天跨越兩千公里,花330塊車費,只為了多賺1800塊利息。
有人覺得這也太委屈自己了吧,與「苦日子」和平共處,年輕人卻甘之如飴的原因,大機率在攢錢如同滾雪球,看到自己的小金庫日漸豐滿,那種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讓人能夠忘卻前期的艱苦卓絕。
就像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曾在《慢慢變富:讓人生更富有的金錢與工作法則》中寫道:「攢錢比花錢更容易。畢竟花錢的方法有很多,但攢錢的方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少花錢’。」因為路徑單一且清晰,所以只要目標足夠堅定,沿著既定的方向走下去,總能成功實現,也因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躬身入局。
拒絕消費主義的陷阱,年輕人成了真的人間清醒。不再執著于跟隨潮流,買最新的電子產品;不再頻繁點外賣,而是選擇和大媽們一起趕大集買菜,自己帶飯;不再每逢百步必打車,而是能步行就步行,能捷運絕不出租車。每一步省下的錢,如同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溪、成江河。
攢錢,能不能攢到錢
那麼在攢錢上,年輕人希望攢到什麼程度呢?有報告顯示超過53.7%的30歲年輕人認為存夠10萬元可以算作是有一定存款的基礎。
然而,冰冷的現實是第一財經的一項調查顯示:存款超過10萬元,你就已經超過53.7%的同齡人。超半數年輕人存款不足10萬,「有心無力」是現實。拼命攢錢的年輕人,卻發現錢就如同細沙,握得越緊,流失的就越多。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荊棘叢生。但年輕人的意志逐漸堅定,不再被消費主義亂花漸欲迷人眼,而是不買立省全部,一切為小金庫的充實讓步。年輕人奮發攢錢,反映了什麼社會趨勢?有人攢錢的雄心壯志是提前退休,實施FIRE計劃(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經濟獨立,提前退休);也有人是為了更多安全感,有更多應對未來的底氣。
畢竟余額越多安全感越足,金錢意味著有足夠的保障,抵御未知的風險。可以讓年輕人生活不慌張,遇事少求人。歸根結底,本質上還是因為骨子里的風險厭惡。
就像烏爾里希·貝克在《風險社會》中所言,生活性風險如影隨形,個人迫不得已必須面對的個體化進程,早期現代化階段構建的保障體系無法再為個體提供保障,個體化因此而進入新的階段。
社會流動性增強,失業和就業的邊界日益模糊,宗族式家庭關系瓦解,工作與親密關系,這代年輕人無可回避的課題,所有這些讓年輕人感知到對風險,也激發了他們渴望在風險的浪潮襲來之時,能夠攀住一個具有穩定性的東西,謀求到自身的歲月靜好。而在曙光乍現之前,金錢成為現實的坐標軸,攢錢才是年輕人的抗風險制勝法寶。
如果你以為年輕人攢錢就是不花錢,那就大錯特錯了。與老一輩的單純省錢不同的是,年輕人主打的是該省省,該花花。在這屆后浪的價值觀認知里,攢錢是為了更好地花錢,是為了把錢花在刀刃上,追求更高的價值感和性價比。
比爾·蓋茨說過:「巧妙地花一筆錢和掙到這筆錢一樣困難。」所以,凡是覺得值得的,旅行看世界、學習新技能、獲得新體驗,那就值得攢錢去實現,而凡是覺得不值得的,漲了錢的外賣套餐,商場里昂貴的丑衣服,那就是一毛不拔,堅決不愿意額外付費。
并且常在互聯網上沖浪的年輕人,已經給各種「無痛攢錢」方式冠上了新的title,命名為「公主存錢法」「365天存錢法」「木魚存錢法」……
甚至為了增加存錢的儀式感,在達成目標之時,會適當地給自己增加獎勵,比如每天攢錢50塊,三個月一張演唱會門票錢攢出來了,既不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水平,同時又能夠滿足自己的愛好興趣,如同投幣式許愿,在人生的曠野里,勇敢的人走在前列,先享受世界,締造屬于他們的獨特style與生活方式。
讓荷包鼓起來,讓生命充實起來,這屆年輕人的攢錢觀,你愛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