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七年遼寧街頭,人們都停下了逛街的腳步,神色有些怪異地盯著人群中間的一個女孩。只見一名打扮時尚、一看就家庭優渥的少女在擺小攤。仔細一聽,擺攤的東西還超級便宜,只要兩元錢就能買到。當然,要只是這樣是沒人特別在意的,擺攤誰沒見過便宜的?主要是那少女賣的便宜貨下方的車子——那是一輛蘭博基尼!
開百萬豪車做兩塊錢的虧本買賣,這是什麼情況?是富家大小姐到民間做「慈善」?還是明星愛豆在作秀博眼球?
實際都不是,這少女叫劉思琦,她是真心實意想靠勞動掙錢。
只是很明顯,她出身富貴,根本不懂普通老百姓的營生,把掙錢計劃硬生生變成了一場鬧劇。
事實上,劉思琦從小過著嬌生慣養的生活,在家里就是個「巨嬰」,生活不能自理,對金錢沒有概念,而且性格還十足驕縱惡劣。
一直到她16歲,與父母發生了一場爭吵過后,這位大小姐才一氣之下跑去擺攤。
父母本以為女兒這回該得到教訓明白生活不易了吧,可沒想到,劉思琦一點不覺得自己虧了,還為賣出的那點錢洋洋自得。
見女兒竟然被養歪至此,父母終于狠下心,決定用點手段好好將她矯正過來。
劉思琦此時還不知道,她即將在順風順水的人生之路上跌個大跟頭。
一、遼寧「巨嬰」,嬌生慣養的大小姐
劉思琦是個00后,生于2001年,家在遼寧省盤錦市,父母趕上當年的下海熱潮,年輕時便掙下億萬家財。
在這般富裕的家庭里,劉思琦自然從小就不用吃生活的苦,相反,她完完全全就是在蜜罐中泡大。
她的父母信奉「窮養兒,富養女」的一套原則,在物質上,對劉思琦有求必應。
他們認為自己掙下那麼多家產,不就是為了孩子過上好日子嗎?只是,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方式上卻太過極端。
在劉思琦年齡尚小時,父母兩人因為打拼生意,常常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于是就想了個辦法,將家里那些不忙工作的親戚都叫到了自家豪宅中,給劉思琦做司機做保姆。
如此一來,劉思琦身邊從小就圍著一堆伺候她的叔叔舅舅姑姑姨媽。
她吃飯喝水、梳妝打扮,全不用自己動手,長到16歲連衣服都不會穿,就連出門,都有三個司機隨意使喚。
她也不覺得這些每天照顧自己的人是需要自己尊敬的長輩,只把他們當作父母請的傭人,每日里呼來喝去毫無心理壓力。
而這些親戚們,確實依傍著劉思琦父母,他們并不在意劉思琦對他們什麼態度。
而且大家都挺滿意這份既清閑薪資又高的工作,恨不得把劉思琦當公主來哄,哄開心了說不定還能從她手上拿到些錢呢。
畢竟,劉思琦家是真正的富豪之家,父母對劉思琦予取予求,在花錢一事上基本不設限制, 光是每月給的零花錢就達到了30萬元(約132萬台幣)之多。
可想而知,成長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劉思琦根本就不會把錢當一回事;
平常都是怎麼高興怎麼花,手指頭縫里漏下點錢可能都是別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兩年的收入。
這就怪不得親戚們使盡渾身解數恭維她討好她,事無巨細全都為她料理得規規矩矩,從不讓她做任何事也從不說一句她的不好。
而父母,也把劉思琦視作掌中寶,不管她做什麼有理無理的事都笑呵呵接受,不曾打過也不曾罵過,甚至一句重話都舍不得說。
在他們心中,他們這樣的家庭養出的女兒,當然可以有底氣發點小脾氣,這樣才好呢,長大了不會被人欺負。
所以就算劉思琦把脾氣發到父母本人頭上,他們做的也不過是好言好語勸一勸。
就這樣生活了十多年,在父母家人們的縱容下,劉思琦不但沒有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念,還喪失自理能力成了「巨嬰」。
不僅如此,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都通通出了差錯。
她變得極其自我極其任性,事事以自己為中心,絕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
有一次,負責給劉思琦美容的堂姐正在給她梳頭做髮型,做著做著劉思琦突然就覺得不合心意,一下站起身。
她怒氣沖沖地把美妝台前的東西一把掃到地上,罵堂姐道:「你怎麼這麼沒用!就不會換個花樣?」
堂姐每天給劉思琦梳不一樣的髮型,劉思琦發火純屬沒事找事,可她也不聽她堂姐的解釋,就吵著給父母說自己要跨市去大連的理發店。
她的父母也不覺得這樣的做法和要求有什麼不對,立馬就安排了兩個叔叔伯伯不遠千里地開車護送劉思琦去大連。
本來,劉思琦的父母覺得女兒性格就是如此,凡事只要她開心就好,也不會想著去糾正她應該怎麼怎麼做。
可劉思琦16歲時卻做了一件事,徹底越過了他們的底線,他們這才意識到,不能再對孩子一味縱容下去。
二、急需改變,父母的驚人決定
這事要說到劉思琦的弟弟。如果說劉思琪是父母的掌中寶,那她弟弟也能稱得上是父母的心頭肉,兩個孩子在父母面前同等重要。
平常,劉思琦對著親戚們大呼小叫,父母不會覺得不對,親戚是他們花了錢的,相當于在他們家做工,當然得讓劉思琦開心滿意才行。
但劉思琦若是對著弟弟亂發脾氣,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劉思琦愜意地在客廳看電視,旁邊的茶幾上放著一盒蛋糕還有些其他零食。
弟弟看到吃的,走過去拿了一個想要吃,沒想到這個動作卻惹怒了劉思琦。劉思琦跳起身搶回吃的,二話不說就將弟弟推倒在地。
弟弟大哭不止,劉思琦媽媽一聽到動靜就趕緊走來,還沒開口,就見劉思琦惡劣地看了她一眼;
轉身拿過弟弟的玩具,當著她的面將玩具從窗口丟到樓下。
在看見母親錯愕的目光,聽見弟弟愈加傷心的哭聲后,她還坐回沙發上大笑起來。
姐弟兩年紀還小些的時候,也會哭哭鬧鬧,但都是孩子,大人也不會去分個孰對孰錯。
但現在,劉思琦已經長到16歲,怎麼還能不管不顧地欺負弟弟呢?
雖然只是一塊零食一個跟頭,但也足夠父母反應過來,女兒完全被他們養歪了,自私任性,親情在她心中已經沒有一點分量。
如此,劉思琦遭到了人生第一頓批評,雖然這批評其實就是母親的好言勸說,告訴她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父母不會一輩子養著她,她得學會成長。
但聽在劉思琦耳朵里又是一個意思,她只覺得是父母說她沒本領,不會掙錢。
在她看來,她只要證明自己能掙錢,父母就會閉嘴不再嘮嘮叨叨。
于是,為了向家人證明自己不靠家里也能生活,才有了大小姐命令家中司機開豪車帶她去賣手機殼賺錢這一出。
可這堆手機殼成本六百,劉思琦按兩元一個賣,賣到后面還沒了耐心,把剩下的全都送給了路人。
擺完攤下來總共才收到50多塊零錢,也就是說她反而虧了550元左右。
就這樣她還為自己賺錢了高興不已,轉手就拿這50塊錢去吃海鮮犒勞自己,結果因為心情不錯,又隨手給老板付了1000塊做小費。
這一來一回,劉思琦出門一趟一分錢沒賺,還倒虧了不少,完全就是胡鬧,哪里談得上什麼改變什麼成長。
到底要怎麼才能讓劉思琦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呢?
劉思琦的母親在家中思來想去,最后和丈夫商量道: 「電視上有個叫《變形計》的節目,我們把她送去感受下生活的不容易吧。」
《變形計》,顧名思義,變形變形也就是讓城里頑劣的富家公子小姐們與農村的貧苦孩子交換一段時間的人生。
這節目的口碑很好,參加節目的許多孩子往往都在最后收獲不少:農村的孩子在大城市開拓了眼界,城里的孩子則會在生活的毒打中幡然醒悟。
母親偷偷給女兒報了名,雖說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但沒想到因為她的情況十分符合節目組的選人要求,竟然報名成功了。
更沒想到的是,父母這個出人意料的決定還真給劉思琦帶去了不可小覷的影響。
三、變形成功,「巨嬰女孩」終于長大
劉思琦對《變形計》節目一事一無所知,節目組敲開她家的大門后拍到的第一個畫面,便是驕縱的大小姐正在讓二姨給自己喂飯吃。
在看到拍攝鏡頭時,劉思琦大為光火,她這才知道,父母居然問也不問她的意愿,就給她做了安排,讓她上這種莫名其妙的節目。
她怎麼可能去農村生活!劉思琦一邊發火說自己不去,一邊把工作人員往外趕,死活不答應拍攝要求。
這時,一直對劉思琦百般寵愛的母親狠下心,冷聲發話道:「如果不去,那以后你所有的銀行卡也別用了。」
劉思琦平常花錢如流水,遇到喜歡的東西一定要買,不給她花錢不是要她的命嗎?
見父母如此嚴肅,劉思琦有些害怕他們這次來真的,只能咬咬牙憤憤同意了參加這個節目。
劉思琦的父母倒也不是真想讓女兒去受苦受罪,更多的是抱著讓她離開家人的庇佑獨自去外面體驗生活的打算。
所以在女兒妥協后,他們又開始愛子心切,馬上做出退讓。
出發前,劉思琦的父親一下甩給女兒好幾張銀行卡,又拿了幾大疊現金塞進女兒包里,讓她去到農村不要虧待自己。
劉思琦的母親呢,則和姑姑姨姨們一起,把劉思琦平常要用到的生活用品、漂亮衣服收拾得妥妥帖帖,怕劉思琦吃不好還準備了許多零食。
這哪里是去變形,是去農村度假還差不多。
當然,父母會對劉思琦有諸多擔心和不忍,節目組可不會,一到目的地就讓劉思琪下車,打開行李箱沒收手機、現金和零食。
出門在外,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劉思琦對節目組的做法再生氣再憤怒最后都只能無可奈何乖乖交出東西。
這之后,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大小姐先是經歷了徒步爬山進村。
接著又經歷了饑渴難耐下賒賬買餅干,下山打水,到后面饞得不行了,還主動動手抓雞烤雞吃。
在貧瘠的農村,沒吃沒喝,還沒有父母沒有親人沒有保姆,劉思琦這樣的大小姐再也沒辦法過衣食無憂的優渥生活。
她只能一點點學著,像和她交換人生的孩子那樣,上山割草干活、回家生火煮飯,每一天都是如此艱難地生存著。
這樣的日子太苦,苦得直擊劉思琦的心靈,她那顆自私自我的心終于有了其他東西。
她想起家里的飯菜,家里的大床,也想起家里的人,她想起父親母親對自己的愛,想起親戚長輩們對自己的好。
她想,自己以前怎麼那麼不懂得珍惜呢?
在吃到臨時父母做的飯時,劉思琦差點落下淚來,她再不嫌棄食物的好壞,一口又一口,一邊下咽一邊思念遼寧家里的父母。
為了對臨時父母表達感激之情,劉思琦去鎮上打工,這一次她真正賺來了錢并且和一起變形的小伙伴們買了一雙鞋子送給臨時爸爸。
做這些事的同時,劉思琦也在想,農村的父母對她好,于是她要報答他們。
那自己的父母呢,他們對她的愛只多不少,她為什麼就當成了理所當然?
一個月過去,變形結束了。父母發現,回到家中的劉思琦仿若脫胎換骨,她再不是曾經哪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巨嬰」。
現在的她,終于學會照顧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懂得了賺錢的艱辛,再不隨意揮霍錢財。
而更讓父母欣喜不已的,是劉思琦在待人處事上的轉變,她收斂起脾氣,開始重視親情,重視身邊的每一個人。
至于劉思琦自己,她好像一夜之間長大了。她重新回到學校,決定補上曾經荒廢的功課,去為自己博一個更有意義與價值的未來。
她終于可以大聲告訴父母:「放心吧,我已經不是那個16歲的小孩子了。」
結語
劉思琦并沒有放棄學業,她考上一所時裝藝術學校,經過幾年的學習,如今的她已經成了服裝設計師。
她找到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并堅持在這條路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而她的父母也終于認識到,一直以來他們對于女兒的教育方式有著根本性的錯誤。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花不完的錢和圍繞在身邊的傭人并不能為他們提供情緒價值,只有父母參與其中,孩子才有可能積極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