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湖南株洲的鄒麗,向當地媒體記者尋求幫助,她說自己在2015年的時候,花了180萬元買了一套二手房,由于各種原因,把房子落戶在了父母名下。如今她的父母都80多歲了,她想把房產過戶回來,卻遭到了父母的拒絕。
為了阻止鄒麗過戶,母親劉萍芝還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把兩個外孫的戶口從他們名下遷走,二是斷絕母女關系,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圖片來自網絡
對于母親開出的這兩個條件,鄒麗都無法接受,她不想因為房產過戶傷害到母女親情,所以她想通過調解,說服父母把房子還給她。
那麼,已經是耄耋之年的鄒麗父母,為何還要霸占著女兒的房產不歸還?這其中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隱情呢?我們一起往下看。
記者跟隨鄒麗來到了她的父母家。當得知女兒請來了記者,劉萍芝非常生氣,她直言讓女兒走司法程序,什麼樣的結果她都承擔。
後來在記者的勸說下,老人家才同意坐下來接受調解。
圖片來自網絡
據劉萍芝說,之所以不把房子還給女兒鄒麗,也是為了她好。他們覺得女兒雖然已經52歲,但因為少年時期不讀書,沒有文化,考慮事情簡單,不計后果。所以,他們害怕鄒麗會把房產轉手送給了外人!
劉萍芝為何這樣說自己的女兒呢?難道鄒麗智力低下?接下來,她又向記者說了鄒麗之前的人生遭遇。
劉萍芝和丈夫鄒凱軍生育了三個女兒,上面兩個女兒自幼乖巧懂事,聰明好學,成家后也都擁有了美滿的婚姻,日子過得都不錯。
唯獨小女兒鄒麗讓老兩口操碎了心,她的性格單純,喜歡異想天開。16歲那年,被人販子騙到了山東,被迫嫁給了個比她大的男人。幾年后,鄒麗的丈夫失蹤,她這才逃了出來。
想到女兒在異鄉遭受的罪,劉萍芝非常心痛,她和丈夫一心想彌補女兒,對她更是呵護有加,希望她將來能遇個好男人,嫁到好人家,幸福生活。
圖片來自網絡
正所謂怕什麼來什麼,鄒麗到長沙打工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比她小八歲的男子。憑著過來人的經驗,劉萍芝覺得男子不可靠,她規勸鄒麗放棄這場戀愛。
但鄒麗卻不管不顧地和男朋友住到了一起。因為和第一任丈夫沒有失婚,她和男朋友只能同居。兩個人還生下了一兒一女,戶口就落在了劉萍芝夫婦的名下。
2015年,剛好土地征收,按人口補償,鄒麗母子三人分了68萬元的補償款。拿到錢后,鄒麗花40萬買了一套三室一廳的二手房。
因為鄒麗結過婚,房產過戶需要第一任丈夫的身份證,她又拿不出來,便將房產落到了父母名下。剩余的錢都被她的男朋友花了個干凈。
圖片來自網絡
不僅如此,鄒麗為了幫助男朋友創業,不惜為他在外面四處借錢。鄒麗的兩個姐姐,一開始見妹妹可憐,就一心一意地幫她。
誰知,鄒麗只借錢不還錢,錢都被她的男友揮霍掉了。最后兩個姐姐都不愿和鄒麗再打交道,姐妹之間的關系也越鬧越僵。
鄒麗的父母也不停地勸她離開男朋友,說他就是一個游手好閑,吃喝玩樂,不負責任的男人。但鄒麗不肯,她的父母也疏遠了她。
正因為鄒麗男朋友的緣故,劉萍芝才不愿意將房產過戶到女兒的名下,她害怕鄒麗的男朋友會拿房產貸款,擔心女兒被騙得一無所有,到時候兩個外孫該怎麼辦?
記者從鄒麗父母那里了解到,他們守著女兒的房產不給,實際是為了女兒和兩個外孫將來有個棲息之地。
關于房產,劉萍芝也考慮過女兒的感受,為了讓鄒麗放心,早在2016年,他們老兩口就去了公證處:待百年之后,房子的繼承人就是鄒麗和她的兒子。
圖片來自網絡
這份公證書,鄒麗手里也有一份,但她還是心里不踏實,非要鬧著把房子過戶到她的名下。
劉萍芝覺得一定是女兒的男朋友,在打這棟房子的主意,在背后慫恿鄒麗,鄒麗才鬧著過戶。
父母的一片好意,鄒麗卻不認同,她擔心父親一旦先走一步,兩個姐姐一定會把母親接走,到時候他們就會一起爭房產。以防萬一,鄒麗一定要把房產過在自己的名下,免得以后姐妹之間對簿公堂。
基于父母的擔心,鄒麗也請他們相信自己,她和男朋友已經分手,今后不會再有糾葛。
鄒麗為了證明自己沒有說謊,她特意把記者帶到了住處。記者在她的房間里,確實沒有看見男士的衣物和用品。
鄒麗還告訴記者,她和男朋友徹底決裂有半年之久了。他在外面已經有了別的女人,鄒麗想聯系他,男朋友把她拉黑了。
圖片來自網絡
記者把鄒麗的情況告訴了她的父母,并從中勸解。
記者認為,鄒麗經過兩段不幸的婚姻,加上生活過得又不如意,父母便對她缺少了信任,他們甚至覺得女兒沒有「過好生活」的能力。
但他們卻忘了,生活是鄒麗自己的,最終只能由她本人來經營。父母終究保護不了她一輩子,不如趁早放手,讓鄒麗自己學會成長。
再者,鄒麗已經身為人母,她也要為兒女編織未來。所以她再傻,也不會拿自己和一雙兒女的棲身之所去犯險。
聽了記者的一番話,鄒麗的父母改變了主意,他們同意將房產歸還給鄒麗。
最終,鄒麗如愿以償。
圖片來自網絡
這之后,希望鄒麗能如她所說的那樣,不會再幻想別人能給自己美好的未來,一切要靠自己去努力。今后,她會好好工作,照顧好兩個孩子,經常去看望父母,和兩個姐姐冰釋前嫌,一家人平安幸福比什麼都重要。
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但并不是所有子女都領父母的情;不是子女不懂事,而是父母的愛并不是子女所需要的。
既然不需要,這種愛就成了負擔了,成了一種捆綁。
就像鄒麗和她的父母:盡管她已經52歲了,但在父母的眼里,她依舊是個孩子,他們還想拼盡全力地去保護她。然而,一方在拼命付出,一方卻要逃離。
這也是全天下父母的通病,一輩子都在為兒女操心,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母與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無需傷感,多給予對方獨立的空間和尊重。父母的愛在心里,遠遠看著不打擾,松開手讓兒女自己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