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從小無依無靠,吃野菜生存5年,找到母親后被拒絕相認,媽媽:我有我的苦衷

同齡不同命,你能想象得到一個男孩為了生存,吃「野菜」長達5年嗎?

當記者采訪這個男孩的時候,男孩正在吃著從山上摘來的野菜。

他大口朵頤,讓在場的人無一不為之淚目。

男孩口中的美食,換成我們常人來吃的話,是萬萬接受不了的。

既沒有營養也沒有可口味道的野菜,為什麼男孩一吃就是5年呢?

是什麼原因讓男孩吃野菜謀生長達5年?這中間又隱藏著哪些讓人為之流淚的故事?

父親意外離世,母親帶著弟弟改嫁

楊六斤是廣西一個山村里的孩子,他的家中只有他一個人。

在他的印象里, 父親在他6歲的時候,便因一場大病離世,家中只剩下他和母親還有年幼的弟弟。

他的母親尚且年輕,不想在年紀輕輕的時候便守寡終生。

她帶著楊六斤的弟弟離開了楊家,在臨走之前將楊六斤托付給他的爺爺奶奶。

楊六斤就這樣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先是和爸爸天人兩隔,又是被母親拋棄。

此時的他不理解什麼叫做生離死別,還以為父母只是出遠門,以后還會再回來看他的。

他就這樣被托付給了爺爺奶奶,本以為這個孩子會在爺爺奶奶的關懷下長大,但命運再次給了他沉重的打擊。

楊六斤7歲那年,他的爺爺奶奶因病相繼離世,只留下楊六斤一人在偌大的房子里。

他在村主任的帶領下,拿著相關證件去為爺爺奶奶注銷戶口。

當時的村主任說明情況后,在場沒有一個人不心疼這位苦命的孩子。

楊六斤后面被堂哥家收留,這才讓村中的人放了心。

但楊六斤在表哥家并沒有過上正常孩子的生活,他過得日子,還不如放他一個人獨自生活。

他的堂哥平日里要外出打工,只留楊六斤一個人守家。

寄人籬下的生活不是特別好過的,僅僅7歲的楊六斤就必須承擔起「家庭主婦」的職務。

他每天不僅要打掃整個院子,還要砍柴起火給自己做飯。

這些工作對于一個7歲的孩子來講簡直是難上加難,但這卻是楊六斤每天要做的事情。

不僅如此,楊六斤還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生活費從哪里來。

他的堂哥每一年只給楊六斤500元的生活費,而這其中包括了他的學費和書本費還有日常做飯的開銷。

這樣一丁點錢,對于楊六斤來講簡直是杯水車薪。

為了節省開支,楊六斤打算在飲食方面節省不必要的開支。

他不再去菜攤兒上買菜,每天放學后他都會背上竹筐前去山上摘一些野菜來吃。

楊六斤在爺爺奶奶生前經常聽到他們說,山上的野菜有的是能吃的,有些是不能吃的。

而他區分野菜的唯一辦法就是,只要是苦的就不吃,其他的一律可以吃。

村民們經常能看到,楊六斤背著滿滿一大筐的野菜從山上下來。

都是一個村里的,大家都知道楊六斤的家庭情況,很多時候都會幫上楊六斤一把。

他們經常把自己家蒸的饅頭或者種的菜給楊六斤送過去,希望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楊六斤每當受到這些恩惠都會牢牢記在心里,他是個懂事的孩子,懂得知恩圖報。

他能回報給各位村民的,只有免費的勞動力。

今天幫王叔家喂豬,明天幫李嬸家鋤地。

有些村民們不忍心使喚楊六斤干活,但他總是吵著鬧著要主動幫村民們分擔勞動。

這樣的場景,楊六斤堅持了5年。

他每天放學后都會背上竹筐去山上摘野菜,直到摘完整整一筐后才肯回家。

每逢放假的時候,他都會走街串巷的去看哪家鄰居需要幫忙。

當記者得知山區里有這麼一家孩子的時候,特意驅車前來采訪。

記者和楊六斤相處了一段時間,每天記錄著楊六斤的生活。

當記者問他有沒有討厭過堂哥的時候,楊六斤立馬否認,稱堂哥是他的大恩人。

楊六斤用撇腳的普通話,一字一句講述著堂哥的恩情。

「堂哥沒有親自照顧我,那是因為他在外打工也很辛苦;他每年都會給我500塊錢作為學費,我很感激他。」

500塊錢又能做什麼呢?這些錢在普通家庭的孩子眼里,只不過是一個月的生活費而已。

甚至有的家庭,一個孩子每個月的生活費甚至不止500塊錢。

但在楊六斤的心里,這500塊錢卻是支撐他上學的救命稻草。

記者問到這里,忍不住落下了眼淚。

他自掏腰包給楊六斤錢,打算讓他去買一些好吃的,但被楊六斤再三拒絕。

他沒接著陪記者閑聊,反而聲稱他要去放牛了。

記者疑惑不解,楊六斤的家里是沒有牛的,那他要去放誰家的牛?

只見楊六斤進去廚房之后,將蒸好的半碗米飯裝入飯盒里,然后背上竹筐準備出門。

記者問楊六斤只吃這麼多嗎?楊六斤的回答讓記者再次破防。

「我人小飯量也小,半碗米飯夠我吃一整天。」

隨后,楊六斤便出門前往鄰居家牽牛。

記者看見,楊六斤瘦小的身板牽著體積龐大的牛,一步一步地往山間走去。

楊六斤這麼做的原因,只是因為受到鄰居家的恩惠。

這個鄰居的家庭條件也不是特別富裕,但卻會經常給楊六斤送一些糧油米面,讓楊六斤來改善生活。

楊六斤吃野菜的生活

和鄰居閑聊完以后,記者便前往山間繼續記錄楊六斤的生活。

他找到楊六斤時,發現對方正在摘山里面的野菜吃。

楊六斤已經吃了5年的野菜,對于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他分得一清二楚。

他告訴記者,他分辨野菜能不能吃的標準就是嘗一下看有沒有苦澀的味道。

如果不苦那就可以吃,他說他最喜歡的就是帶甜味兒的野菜。

沒過多久,楊六斤就找到了嘗起來酸酸甜甜的野菜,他開始拿出米飯準備吃中午飯。

看著楊六斤吃得美滋滋的,記者也忍不住去嘗一口野菜。

記者摘了一把地上的野菜,放到嘴里立馬就吐了出來。

這根本就不是酸酸甜甜的,分明就是苦到不能吃。

此時此刻,苦澀的滋味不僅彌漫在記者的嘴巴,還填滿了他的心間。

他看著眼前這位惹人心疼的男孩,心里堅定信念一定要幫助他。

午飯過后,楊六斤又牽著牛回到了鄰居家。

楊六斤和記者說,他下午要去抓魚。

他去垃圾堆上撿了幾個塑料瓶,然后又回家拿著剪刀在上面一番操作,一個簡易的捕魚神器就做成了。

工具有了,但捕魚也需要魚餌的,記者好奇這個小孩子究竟會去哪里整到魚餌。

只見楊六斤搬開一塊大石頭,趁幾條蚯蚓不注意的時候,將他們收入囊中。

現在工具和魚餌都有了,就看楊六斤怎麼抓魚了。

楊六斤熟練地將工具放到最佳位置,然后在瓶子里面放上蚯蚓,坐等魚兒上鉤。

在等待的過程中,楊六斤說他要去河里洗澡。

只見他慢慢悠悠走入河里,拿樹葉當搓澡巾,擦拭著身體的每個角落。

等楊六斤洗完澡回來,他的工具里面已經裝滿了小魚。

楊六斤數了數,總共有17條小魚,這下可以讓他美美地飽餐一頓了。

他把小魚放入油鍋里來回翻動,不一會兒,一道美味的香煎小魚便做好了。

吃飯完后,楊六斤終于有時間來和記者好好聊天。

記者問他長期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會覺得非常的累嗎?

「家人不在那我就要照顧好自己,不然他們在天上看到我連自己照顧不好也會非常傷心的。」

當記者問起楊六斤是否想念媽媽時,這個男孩終于破防。

他卸下堅強的外表,流露出內心最真實的自己。

記者見狀,立馬將他攬入懷中。

他雖然沒有安慰楊六斤,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浮現,那就是幫楊六斤找到媽媽。

楊六斤終于找到媽媽,但對方卻沒有相認

經過不斷的走訪調查,記者終于聯系上了楊六斤的母親。

她在幾年前,已經遠嫁到了幾十公里之外的山村里。

記者和楊六斤經過一上午的舟車勞頓,終于來到了他母親所在的村莊。

山路崎嶇,連記者都堅持不下去,楊六斤仍然不感到疲憊,或許是對媽媽的思念,支撐著這個男孩。

母子見面的第一眼,彼此的眼中便流下了淚水。

他的母親不敢想象兒子這些年是這麼過來的,她想要盡母親的責任但是沒有辦法。

如今的她已經改嫁,寄人籬下,想要把楊六斤接過來是不可能的。

但楊六斤的母親表示,會經常回去探望孩子的。

楊六斤的事情很快就被各大媒體報道,他也因此受到了眾多慈善機構的捐助。

現在的他已經告別了食不果腹的生活,迎接他的將是美好的未來。

楊六斤不再是孤身一身,他的身邊有了許多幫助他的好心人。

相信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可以找回來本就屬于他無憂無慮的童年。

但愿楊六斤不再飽受風霜,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