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家3個孩子,自家1個孩子,親戚給孩子紅包2000,寶媽機智化解

要說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可是全國統一的。過年的時候孩子們到長輩家里拜年,給予長輩新年祝福。

而長輩在收到孩子的拜年之后,都是要給孩子們壓歲錢的,以此來表達長輩對晚輩的新年祝福。

不過,壓歲錢經過不斷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它不僅僅是長輩對孩子的一種祝福,也代表著兩家人之間的一種你來我往、禮尚往來,是維系兩家關系的一個組成因素。

而禮尚往來講究一個「平衡」,但有時候不同的家庭孩子的數量是不同的,這就可能會出現一些「臨時情況」,要是應對不及,很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好心情。

「大姑姐給兒子500壓歲錢,可她家3個孩子」

以往過年的時候,小梅總是給大姑姐家的3個孩子,每人100元的壓歲錢,而大姑姐也是每次都會給小梅的孩子100元壓歲錢,雖說小梅 「虧了」200元,但是小梅也沒計較什麼,畢竟都是 自家人,并且多出200元也沒啥,孩子那麼可愛,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可比200塊錢好多的。

但是,在今年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兩家人碰面之后, 大姑姐直接喜盈盈的給了小梅家孩子 500元的壓歲錢,這讓小梅頓時停下了準備照舊掏出三張 100元壓歲錢的手,而大姑姐在給了孩子壓歲錢之后,也就走開了。小梅就轉頭問孩子爸: 「大姑姐給兒子500壓歲錢,可她家3個孩子,咋辦?」

孩子爸想了想:「要不也給孩子們每人500元吧,畢竟孩子之間講究個平等,要是孩子們知道壓歲錢不一樣,還不鬧騰?」頓了頓,孩子爸又補充道:「況且也不算太多。」

小梅想了想,覺得不能這樣, 一年還好,自己虧1000元就虧了,但是要知道, 要是每年都來這麼一出,自己可就虧大了。

于是,小梅就對孩子爸說:「要不給孩子每人包200元紅包吧,免得下一年大姑姐還這麼干。」

孩子爸爸聽了之后,感覺也是有道理:「行是行,不過我可拉不下臉,要去你去。」得,孩子爸立馬就把難題甩給小梅了。

不過,小梅自然是能夠拉下臉的,畢竟大姑姐都這麼做了。于是,小梅也笑盈盈的準備好了三個裝有200元的紅包,給了大姑姐的三個孩子。

本來,大姑姐看到小梅給自己的孩子紅包,也是很高興,但是發現孩子們掏出來之后都是 200元,頓時就有點臉上掛不住了。

不過孩子倒是都挺高興的,因為每年自己都是100元紅包,今年卻漲到了200元,自然很高興。

不得不說, 小梅的做法簡直太機智了,太贊了,既有效的緩解了可能出現的不愉快,還及時的解除了可能會影響自己心情的因素,讓自己能夠好好的不留難題的過一個好年,讓大家開開心心過年。

壓歲錢是對孩子真誠的祝福,不應該是爾虞我詐的工具

過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碰到雙方家庭孩子數量不一致的情況,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我們要先看看當地的習俗是怎樣的。

各地有各地的習俗,壓歲錢也是習俗,所以壓歲錢的意義和習俗的關系最為緊密。當然,各地區的紅包金額也不同, 下圖可參考。

如果習俗講究 「總數對等」,那麼無論對方幾個孩子,自己家幾個孩子,都要實現總數對等,或是自己略微多出一些,而多出的情況也是為了 避免「忌諱數字」。比如小梅的情況,對方給 500元,自己最恰當的數目就是每個孩子 200元,寓意好。

如果習俗講究 「每個孩子是一樣的」,那就要尊重習俗,對方給自己孩子多少,那麼自己就要回給對方孩子每人多少。

比如人家給了自己孩子500元,無論對方有幾個孩子,我們都需要給對方每個孩子500元壓歲錢。

分享:過年給紅包,「以寡敵眾」的小技巧

有時候,錢差的不多的話,一般人都能夠承受的,但是差的多的話,就可能會造成經濟壓力。

比如過年的時候,A去B家拜年,結果A家1個孩子,B家3個孩子,這時候B給了A的孩子 2000元紅包,那麼A會給B三個孩子每人2000元,就會造成 經濟壓力

這里建議 孩子少的家庭去孩子多的家庭拜年的時候, 要注意「捷足先登」,先給對方孩子發紅包,這樣自己就不可能出現太大的經濟損失了。

比如A搶先給了B家三個孩子每人100元紅包,那麼自己就算虧也虧不了多少,造不成經濟壓力。

過年給紅包,自己家孩子多,親戚家孩子少該怎麼給?

當然,如果我們家的孩子比較多,在遇到孩子少的親戚時,也應該主動的避免此因素可能造成的尷尬與不快。

自己家的孩子多,就不要先給對方孩子紅包,而要讓對方先給紅包,然后計算一下總額度,選擇合適的金額給對方孩子壓歲錢。

比如自己家有3個孩子,這天親戚帶著1個孩子來訪拜年, 那麼自己就不著急給對方紅包,對方如果給了自己孩子每人200元紅包,那麼自己就可以給對方孩子600元紅包,因為無論「200」還是「600」都是吉利數字,并且能夠達到平等,是最佳之選。

總之, 要秉承「等于或高于」對方給的紅包,這是一種潛在的禮貌,同時在風俗方面也代表著福氣。

結語

過年期間,大家都應該和和氣氣、喜氣洋洋的,而壓歲錢本身也是一項極富歡樂氣息的習俗,我們沒必要在這方面故意「耍心機」,畢竟過年圖的就是幸福安康、闔家美滿,而不是這「仨瓜倆棗」的。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