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該報告指出了一個令無數家長揪心的現實:
在青少年群體中,有抑郁風險的人數已經達到了不可忽視的規模。
根據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 2萬名青少年有約 15%存在抑郁風險,其中 4%有重度抑郁風險。
如果把這個比例推廣到全國,那將會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因為 我國在校學生數量接近3億!
近幾年,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熱點,越來越多的家長發現自家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甚至是精神疾病。
早在2020年,我國就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行過調查,那時的結果更加不樂觀。當年的調查報告顯示: 參與調查的青少年有約25%存在抑郁風險!
和今年對比,我們會發現其實這個比例是在下降的,那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孩子出現了心理疾病呢?
說到底,其實孩子的這些問題是 時代病,不是幾年功夫就可以解決的,也不是一串冰冷的數字就能夠暴露問題的。
2012年的時候,首都醫科大學附屬 北京安定醫院的何醫生曾經接受過采訪,她告訴記者:
「我在兒科工作,一上午就來了40多個孩子,超過70%的孩子和家長都是來咨詢精神問題的。」
在記者感到震撼時,何醫生又告訴記者一個更加嚴峻的現實:
「兒科的住院部,大概有60%的孩子是重度抑郁癥、焦慮癥患者,基本都有自盡傾向,有的已經住了大半年了。家長不敢把他們帶回家,因為在醫院更安全。」
北京大學六院的兒童精神科,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一直有家長和學生等待就診。有些家長早早地就跑去醫院搶號,兒童精神科的病床長期處于 供不應求的狀態。
不只是六院,全國各地的兒童精神科也是越來越忙,有很多病人不得已轉到了成人精神科看病。
抑郁、焦慮不僅折磨著成年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也遭受著它們的毒手,成為無辜的被害者。
當精神科擠滿了孩子,當青少年飽受精神問題的折磨,這背后的原因就不得不讓人深思了。
有醫生發現: 來醫院檢查治療的孩子,「好孩子」的數量明顯更多,他們似乎更容易患抑郁癥和焦慮癥。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些孩子看起來品學兼優,可以說是家長眼里的寶貝,老師眼里的高徒,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照顧, 為什麼他們反而更容易產生精神問題呢?
答案是很簡單的,正是因為他們是「好孩子」,所以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和期待,有些學生心理素質不夠強大,因此爆發了精神問題。
特別是在如今這個焦慮的時代,什麼都講究效率,大多數人只看重結果不重過程。
2021年,重慶市就有一名學生因為壓力過大,選擇了上吊自盡。在自盡前,他還在QQ空間發了一條動態:
當你們看到這條動態時,我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活著真沒意思啊,我要去看看死后的世界了。
在他發布動態后,朋友立馬聯系他,可終究還是晚了一步。他已經沒有辦法回復了,人們只找到了他冰冷的遺體。
類似的青少年輕生的新聞在全國各地都偶有發生,我們在惋惜的同時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背后的原因呢?
網上曾有一位家長爆料:孩子上高二, 班里50個學生,其中29個在吃抑郁癥的藥。
這些孩子普遍壓力大,睡不著,心情煩躁。家長在同情時也發現,自家孩子雖然還不至于抑郁,但壓力也不小:天天做題做到深夜,每天都不夠睡,恨不得站著都睡著……
不得不說,現在孩子身上的壓力是越來越大了,學校有寫不完的作業,家里父母又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心理學家賀嶺峰就曾經說過: 「我們這一代父母是不合格的。」
他覺得,從古至今就沒有任何家長會像現在的家長一樣,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費這麼多精力、時間和感情,最終的結果還注定是失敗的。
賀嶺峰認真地說道:「作為家 長,如果你真的尊重你的孩子。為什麼不放開手,讓他自己去成長呢?你憑什麼去規定他成長的方向?就算是父母也沒有這個資格。」
記者陳瑜采訪了很多學生,根據他們的經歷寫成了一本 《少年發聲》,這本書里都是孩子自己想說的真心話。
其中,第一篇故事的小黎就讓很多讀者心痛不已。小黎是上海某重點中學的學生,從小成績優異,本該有光明的前途,卻因為抑郁癥和焦慮癥休學近一年。
從小父母就告訴小黎:一定要好好學習,除了學習其他的都不重要。于是,在父母這種扭曲的教育觀念下,小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沒有過自由。
「每天就是看書寫作業,然后星期六和星期天上補習班。」
小黎的周末不是用來休息的,而是排滿了補習班,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不止小黎是這樣,她的很多同學也是如此,只是他們還沒發現問題而已。
小黎的壓力越來越大,她不敢對父母和老師吐露心聲,于是初二就病倒了。 而父母在小黎病倒后,卻希望女兒可以早日康復,好早點回學校學習。
當作者問小黎 對這個世界是否有留戀時,小黎毫無感情地回答: 「沒有」。
看著一名花季少女變成沒有感情的學習機器,又有誰不覺得心痛呢?
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內卷為王的時代,個人是沒有辦法去改變社會的。要拯救這些有精神問題的孩子,家長做不到改變社會風氣,但可以改變自己。
賀嶺峰經常分享自己和女兒的故事,他一直以女兒為榮,這一點從孩子出生到長大都沒有變過。
當女兒到了上學的時候,賀嶺峰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把她安排到整個區最好的小學,然而沒多久他就后悔了。
一年級的時候,女兒班里組織了一次漢字聽寫的考試,老師改完后就讓學生把試卷帶回家里給父母簽字。
當賀嶺峰看到女兒97分的試卷時,老臉都笑成花了,他狠狠地夸獎了女兒: 「哇塞,你好厲害哦,一年級就拿了97分,爸爸以前都沒你厲害!」
女兒笑嘻嘻地撒嬌,家里充滿了歡快的氛圍。
結果到了晚上,賀嶺峰就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 「看到您孩子的試卷,有什麼想法嗎?」
賀嶺峰馬上表示:「感謝老師的教導,孩子得了97分,我很高興。」
沒想到班主任立刻就把賀嶺峰劈頭蓋臉訓了一頓: 「你孩子得了97分你還高興?你以為這個分數很高?我告訴你,她是倒數第一,全班要麼滿分,要麼99分,她已經嚴重拖后腿了!」
這番話把賀嶺峰訓得目瞪口呆,只好不停點頭道歉。掛完電話后,賀嶺峰心里就有了不好的預感: 女兒以后在學校可能會過得不開心了。
不過,賀嶺峰沒有罵女兒,而是引導她發現自己的不足。有一次,女兒拿著試卷找他簽字,死死地遮住分數不讓他看。
賀嶺峰知道女兒一定考得不好,柔聲說:「放心,爸爸保證不管你考得多差都不說你。」
于是,女兒拿開了手,上面映著一個鮮紅的「59」。賀嶺峰深吸一口氣,沒有罵女兒:「班里最好的同學考了多少分?」
「100分,有好多個。」女兒低頭怯生生地回答。
賀嶺峰還是沒有發火,他告訴女兒: 「那恭喜你,考試本來就是為了發現問題。你看那些考滿分的同學,他們就沒有發現問題,等于是白考了。而你一下子發現了41分的問題,只要解決了,你就是考試的最大受益者。」
正是這樣的教育方式,讓他的女兒不停地得到正反饋,一直在發現并解決自己的問題。後來,女兒不但學習成績上去了,還有了很多興趣愛好,自學日語去了日本留學。
一味地懲罰孩子,強硬地控制孩子的成長,這樣的家長是失職的。如果孩子只能一步步照著家長指引的道路前進,那他過的到底是誰的人生?
幾千年前孔夫子就教導過學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樣的道理,己所欲難道就能施于人嗎?
每個孩子都是他自己命運的主人,有時候該放手還是要放手。等到家長哭訴「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孩子」時,一切都已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