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小學的同學錄,筆者從一名特困生的留言中發現, 他的座右銘是:苦難是人生的導師。但如果你了解他的過往,絕對會跟著難受。
他從小父母離異,家長都不靠譜;爺爺奶奶經濟條件又非常差,基本的學費、校服錢都很吃力。 加上我們班主任人品不咋樣,偶爾還因此嘲諷他。
如果說苦難真是所謂的「導師」,相信每個有愛的人,都不希望這種苦頭降臨。以前歌頌苦難,是因為客觀環境真的沒法讓人太幸福。可這麼多年過去,我們明明能過好點的日子,為何還是這樣?
開學在某種程度上,就如同「照妖鏡」一般,映射出很多或是奇葩或是無奈的現象。比如,學費不收了,課外書、床單被罩、校服這些費用,卻比外面更高。
在大家眼里, 北京屬于教育資源發達、教育理念比較前衛的地區。但有所學校的規定,讓不少網友出乎意料。食堂故意不擺放凳子,要求小學生站著吃。
根據當地家長的說法,三年級以上都不可以用凳子,這樣做是「培養意志品質」。而且,雖然撤去凳子,但桌子的高度沒有變化。
于是這些小學生只能彎腰吃飯,有人捧著餐盤; 不過太長時間也會累手腕,萬一沒拿好弄別人身上菜湯就不好了。所以更多同學會彎下腰,頸部、胃部要窩著,很不舒服。
這樣的場景備受爭議。許多網友直言:不知道這種操作的意義何在?為考驗學生們胃部和頸椎的承受能力?
如果是出門在外,偶爾沒有辦法,將就可以。但明明學校里可以好好坐下吃飯,為何非要學生們站著、窩著。
倘若真是特別貧困的山區小學, 買不起凳子也罷了。但看餐食和環境,明顯是故意讓學生通過吃苦來證明「自己不是溫室的花朵」。這種邏輯,真的太令人無語了。
看到評論區大部分人都持反感的態度,讓人放心了,只能說大家越來越不接受「傳統套路」和拎不清的培養邏輯。
但依舊有少數家長覺得,這樣做太好了, 理由是「現在的學生過得太舒服,唯有多吃點苦頭才能堅強」。其實如果是相對落后的村鎮學校這樣做不意外。
想不到大陸北京的小學也有這種做法,「找苦吃」似乎成為中式教育的執念。他們認為,吃的苦頭越多學生的生命力越頑強。挫折越多,越能適應勞苦的人生。
甚至還能把這跟「愛國教育」關聯到一起,認為只有給學生們些苦頭,他們才能「憶苦思甜」;才能感恩現在和平年代的幸福。
理論上這個初心倒是沒錯,但就事論事的話, 有些「找苦吃」的方式,壓根跟教育沒多大關系;反而像是培養「奴性」。
讓你站著吃你不能坐著,讓你剪成假小子的頭髮你就不能以梳辮子為美;培養「絕對服從」的姿態早已超過了憶苦思甜的性質。
而關于挫折的價值,這麼多年來許多家長也沒有在認知上得以進步。 把這種教育誤解成「只要打擊學生、讓娃啥都別順利」,就代表他們能「越挫越勇」,無奈而可笑。
真正的挫折教育,絕對不是使勁讓學生們感受苦難;這是最為淺薄和簡單粗暴的理解。羅翔老師曾直言,別相信什麼「壓力才能化作動力」。
壓力太大、承受的太多,只會讓學生們轉化成心理或身體的疾病。那麼如果看到學校或班主任,在某些問題上進行沒必要、 純屬訓練「奴性」的培養方式,家長該配合學校嗎?
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比如上面提到的,特意不讓坐著吃飯。學生這些姿勢其實反倒容易造成胃部不適,可是家長一己之力去反對,往往沒有多少實質的效果。
我們日常學習中,也不可能對學校所有質疑都弄到網上讓互聯網輿論去解決。 家長們可以「有原則有方法地配合」。既不用直接跟學校唱反調,但也可以提醒學生:并非學校所有做法都對。
然后教會學生在盡量保護自己的狀態下,配合學校的規則。 畢竟在人家那里上學,我們處于「弱勢」。同時提醒學生站著吃飯時如何找到對身體影響較小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