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大爺成最強「釘子戶」,囂張喊話「100億都不賣」,專家進屋看后:可拆不得

「老先生,88億!88億怎麼樣,這個價格真的不能再多了!」

「88億?不好意思!你們給100億我都不拆!」

破舊的老宅前,一個頭髮花白的老頭坐在板凳上。面對衣裝革履的幾名開發商時,竟有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任金嶺老人和任家老宅

——可不是「一夫當關」麼!倘若這片地方不拆,那麼城市建設任務又要推遲好一段時間!面對老人咬死不拆的頑固精神,幾名開發商只能急得抓耳撓腮,卻想不出絲毫辦法!

那可是八十八個億!尋常人能夠揮霍好幾輩子的巨額財富!

老人究竟是貪得無厭,還是淡泊名利?為什麼堅決不肯拆除老宅?這一切都要從老宅的起源說起!

昔日榮光 家族情懷

任金嶺是河南省鄭州市東史馬村的72歲村民。2010年,因為城市發展的需要,東史馬村被劃入開發商開發地段,東史馬村家家戶戶奔走相告,無不是喜氣洋洋。

任金嶺

而住在村頭的任金嶺卻是愁容滿面。

按理說,任金嶺的家宅占地4畝地。按照地上面積,能夠分配到千萬級別的拆遷款,應該開心才是。

但對于任金嶺老人來說,拆遷卻是個要命的「噩耗」。

這是因為,他所居住的老宅是任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祖宅。

任家老宅內部景色

這座祖宅本身是木質結構制成,單看外表就和周圍的民居顯得十分不同。每一片瓦片都和房屋本身緊密結合,門檐下刻有鏤空花紋。雖然木結構上落了一層灰塵,但依舊可以看出技藝精良,并非凡品。

而老宅的大門上,還掛著一副寫有「輔翼國政」四個大字的牌匾。

這四個字便是任金嶺老人祖上得到的「御賜牌匾」的拓版。

牌匾

原來,任家祖上代代為官。而這棟老宅,便是初代家主耗時67年,在第二任家主為官之時修建而成的。

當時,正是1775年。清朝道光皇帝在任。由于任德潤在任期間努力輔佐君王,得到了君王的重用,第二任家主任德潤被道光皇帝任命為布政司布政使。

這個職位在當時的朝廷中相當于正二品的大臣。因此在1775年祖宅建成時,道光皇帝賜字「輔翼國政」四字以彰顯任家功績。

清代傳下來的石雕獅子

因第二代家主任德潤的豐功偉績,家族也越來越龐大。

為了容納下更多的子孫,任家祖宅開始朝著周圍擴建。而即便是在漸漸沒落的年代,每一代家主都會花費大筆金錢擴建、維護!

祖祖輩輩,為此耗費無數心血!

不斷擴建,維護下,這棟祖宅已經有了四畝地的占地面積,比起周圍房屋最大的居民占地面積都要超出十倍有余。

任家老宅和周圍的高樓大廈

不管任家榮與蔫,這座老宅自此就樹立在這里,靜靜地庇佑著任家的子孫們。

在中華民國年代,任家漸漸開始衰敗。許多珍貴的寶物都被先祖埋藏在地下,等待著再一次的惠及后人。任家祖宅扛過了戰爭,見證了革命,終于等到了新時代的到來……

哪知道到了2010年,竟然面臨著被拆除的風險。

任金嶺老人和孫女、狗狗

這讓生在這里、長在這里的任金嶺老人感到十分難過。

任金嶺從小聽著家中的光輝歷史長大,父輩更是常常教育他: 祖宅就是任家的根,一定要守住祖宅。

是的。祖宅不但是子子孫孫居住、落葉歸根的地方,更供奉著族譜和先祖的靈位。對于任金嶺老人來說, 護住祖宅是家主扛在肩上的責任。守不住祖宅,便是丟失了祖輩賦予自己的責任!

任家石雕

祖祖輩輩,為了修繕祖宅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任金嶺豈能因金錢而屈服,把這座承載著家族榮光的祖宅拆除?

所以,任金嶺老人并不認為將祖宅拆除換一筆巨款是一件好事。在開發商上門商談時,他堅定地拒絕了對方的條件。但此時的任金嶺老人卻沒料到。 城市的建設是一只滾滾向前的車輪,并非是個人的意志能夠左右的。

任金嶺老人的拒絕帶來的并非是對方的妥協,而是開發商更加強硬的態度。

為保老宅 專家上門

2007年。為了城市的發展,鄭州東史馬村被劃入拆遷地段。而占據整個村莊中心地帶的任家老宅便受到了開發商的拜訪。

開發商一開始按照拆遷補償規則提出8千萬的拆遷補償款,最后逐漸提升到一個億。但無一例外地遭到了任金嶺老人的強烈拒絕。

一開始所有開發商都以為老人只是嫌錢不夠,畢竟這座大院看上去就是「大戶人家」的住所,坐地起價也是有資格的。

但當他們加價到一億元后,任金嶺老人仍然沒有絲毫松口。這讓所有的開發商都感到十分頭疼,因為在設計稿中,任家老宅的占地面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處于整個東史馬村的中央部分,占地面積整整有四畝地。

倘若任家老宅不能拆除的話,那麼在進行建設時,設計草稿將面臨全盤推倒、重來。經過和有關部門的協商,開發商方面再次找到任金嶺老人,開出了八十八億元的高價。

這個價格在當時能夠購買幾棟市中心的高樓。

可以說,只要同意拆遷的話,任金嶺老人就能一躍成為億萬富翁。

任家老宅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任金嶺老人再一次堅定地拒絕了開發商提出的條件。

難道任金嶺老人太過富裕,所以視金錢如糞土嗎?

不是的。

即便祖上曾是朝廷中的棟梁肱骨之臣。在逐漸沒落的同時,家中的資產也早已揮霍一空!在任金嶺老人接過家主的位置后,根本沒有金錢來修繕祖宅,只能任由它落滿灰塵。

任金嶺老人家人丁興旺。

倘若不是任金嶺老人的子女爭氣,努力讀書后在大城市博得了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那麼恐怕截止到此時,一家人還不得不蝸居在老宅中靠著打工掙來的錢艱難度日。

也正是因為任金嶺老人衣著簡陋,開發商們才會以為這個老人是為了錢才拒絕拆遷的「釘子戶」,才會嘗試用88億巨款收買老人!

可是,面對老人斬釘截鐵地拒絕。幾乎所有的開發商都在心中暗暗咒罵—— 倘若沒辦法拆除任家老宅,即便新的房子建成,建筑的可居住部分也將大幅度縮水。

和周圍的樓房相比,任家老宅占地面積非常廣。

這無疑是不符合開發商的利益。

開發商方面多次和政府商議,計劃采取「強拆」手段。

而在開發商和政府進行洽談時,另一邊的任金嶺老人也遭到了兒女、親人的勸阻:「爸,你跟他們對著干是沒好處的,拿了錢跟我們去城里住吧。這個建設任務很重要,說不定國家還會批準強拆呢!」

任金嶺老人懂得一些修繕技巧。

「強拆?他們敢!」

盡管兒女們早已經在城市內購置了新房,可任金嶺老人依然對這座老院割舍不下。得到風聲的任金嶺老人為了保護祖宅,更是鉚足了勁,寸步不離地守護在古宅內。

任金嶺老人的態度十分明顯: 老宅在,人在。想拆老宅,除非搞出人命!

每次看到大型器械朝著老院這邊開過來,任金嶺就張開雙手擋在老宅前面。眼見著那些龐大的拆遷機器來來往往,任金嶺老人十分憂心忡忡。

他畢竟還是要生活的。買菜、探親,都得離開家門。倘若哪一天開發商趁自己不在時拆除了老宅,那可怎麼辦?

為了保住自家老宅。2009年,任金嶺老人來到鄭州文物保護局向有關部門提出了申請:希望自己的老宅能夠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得到國家的保護。

在了解到任金嶺老人的宅子有被拆遷的風險后,相關部門迅速派遣專家來到任金嶺老人的宅子里進行調查。

而這座古宅所具備的收藏價值,遠遠超出了專家的想象:這座古宅是二進式結構,南北長44.5m,東西寬22.5m,前后共有48間房屋與10座藏書閣。

古宅內部的裝飾都是清朝遺留下來的,每一尊木雕、每一個茶杯、瓷器都具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有著濃厚的歷史價值,門前的石雕,房屋的木結構上,都有著現代技術無法復刻的技藝。

這一切都讓專家感覺到:不拆,是對的!

傳承文化 紀念歷史

2009年。在專家對任家老宅進行了全方面的鑒定后,認定任家老宅屬于歷史文物。因此,任家老宅很快被劃分為鄭州文物保護單位。

有了專家兜底,任金嶺老人終于松了口氣。

他主動聯絡開發商,將任家大院成為文化保護單位的事情告知開發商。

眼見著任金嶺老人態度強硬。還找來了相關部門兜底。開發商只能無奈放棄拆除任家老宅,重新規劃新的城市區域。這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區域一變動,無論是施工人員的增減還是材料的成本,都要重新計算。

這就相當于,一切都要從新開始。可即便是保住了老宅,也不代表任金嶺老人便從此高枕無憂了。

老宅現狀,周圍是高樓大廈。

建設帶來的各種噪音,沒日沒夜地往任金嶺老人耳朵里鉆,使他每日每夜都無法入睡;因為其他住戶都已經搬走了,水、電之類的供給也漸漸出了問題,這給任金嶺老人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不僅如此,幾乎所有工人都以為任金嶺老人是貪得無厭的「釘子戶」,從這里路過時還時常惡作劇;有時候順走幾片古瓦,當著任金嶺老人的面說些風涼話。

釘子戶們造成的城市「牛皮癬」

而任金嶺老人并沒有受到他人態度的影響。

喝水不方便,他便找人打了口井;用電不方便,他便過上清凈的生活。倘若發現屋頂上的瓦片沒有了。他就找到施工隊中,當著所有人的面展示老宅的文物保護單位牌匾。

直到周圍的高樓大廈徹底建成,施工隊漸漸撤走,任金嶺老人的生活才步入了正軌。

但是,隨著周圍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任金嶺老人很快注意到一個殘酷的現實。

這棟老宅,和周圍的高樓大廈看起來格格不入,就像是已經被時代所拋棄的遲暮老人一樣。

而且,隨著老宅的「年紀」越來越大,房屋各處都出現了破損,即便是曾經跟父輩學習過修繕技巧的任金嶺老人保護起這座老宅,也覺得有些吃力。

任金嶺老人

看著家門口那枚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匾。

任金嶺老人想到了一個絕佳的好主意:將任家老宅申請成為博物館。

2017年。河南省文物局再次通過了任金嶺的申請,批準老宅更名為「河南省鄭州市天祥(個人)博物館」,由任金嶺和妻子擔任館長。

任金嶺和家人居住在后院,而前院則被改造成了全新的博物館。

他的博物館中收藏著300年來這片土地上的瓷器、衣飾和各種各樣珍貴的中華瑰寶。

他慷慨地對每一位炎黃子孫開放,不收取任何費用。

截止到2022年,鄭州天祥博物館仍然在營業,那張「輔翼國政」的牌匾,被任金嶺老人擦的干干凈凈,依舊掛在任家大院的門頭上。

歷史是值得保護的,傳承也是值得堅守的。

傳承是華人的命脈。我們銘記歷史,銘記那些在歷史中成長的偉人,而這一代代相傳的記憶。鑄造了中華民族的魂與肉。

任金嶺老人堅定地拒絕了天價拆遷款。何嘗不是將傳承二字貫徹到底?

即便家族主義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但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依舊值得中華兒女前去聆聽、銘記。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