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不過五十歲了。」剛從生死線上掙扎回來,張允和就聽到醫生對自己的冰冷「宣判」,此時,她四十多歲。
其實張允和對這樣的「宣判」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 算命的就說她活不過三十五歲,但她打破了這「迷信詛咒」。
如今,再次被下達 「死亡通知書」,她仍不信邪,出院后和丈夫一起定下 「三不原則」,打破了自己短壽的「魔咒」,與丈夫恩愛活到 93歲。
張允和與丈夫的「三不原則」是什麼?夫妻倆是如何一起活到九十多高齡的?除此以外,兩人還有哪些長壽秘訣呢?
張允和與周有光
上世紀初,蘇州有個遠近聞名的富商叫張武齡。憑借祖上的豐厚積累,他不但坐擁萬頃良田,而且在教育界頗有賢名。
值得一提的是,張武齡非常熱衷女子教育,還創辦了專門的女校,他的思想在當時是非常開明的。
在他的教育下,張家的四個女兒都才貌雙全,張允和正是他的二女兒。可是早些年每每提起張允和,張武齡心里總是會揪緊一下。
因為 張允和是早產兒, 七個月時就來到了人世。就算是現在的醫療條件,這樣的孩子都有可能養不住,何況那是在一百多年前。
張武齡和四個女兒
張允和出生時,體重還不到四斤,整個人都皺巴巴的,看上去非常可憐。而且遭遇了很危險的臍帶纏脖,她的整張小臉都被憋得發紫。
好在她的祖母堅信自己的孫女不會有事,找了不少人來救張允和。最后洋方法、土方法齊上陣,終于把張允和「搶」了回來。
不過,胎里帶的虛弱非常難補,就算全家人想方設法地呵護張允和,她小時候還是嬌弱得不行,幾乎一陣風就能把她吹倒。
後來張允和還調侃過自己: 「除了大腦發育得好,其他哪里都沒有發育健全。」除了體弱多病以外,她小時候還時不時的就要大哭一場。
沒懂事的那些年里,張允和基本沒事干的時候就會哭,屬于不太招人喜歡的那種小孩。
不過,祖父母憐惜這個早產的孫女,對她寵愛至極,不管怎麼哭鬧都會耐心哄她開心,生怕她情緒不對導致身體更差。
在這樣的呵護下,張允和慢慢長大,性格也越來越開朗討喜。尤其懂事以后,雖然身體依然瘦弱,但是聰明伶俐。
也正因如此,時常有人將張允和比作林黛玉。但張允和非常不喜歡這樣的比喻,她不愿意像林黛玉那樣多愁善感,而是憧憬著成為嫉惡如仇的英雄人物。
可惜心里的豪情終歸改變不了她體弱的事實,二十多歲時,有算命先生給她算過命。
看著張允和的生辰八字, 算命先生神叨叨地斷言她活不過三十五歲。
不過,張允和向來不信命,并沒有被算命先生的言之鑿鑿而影響,也順利地活過了不惑之年。可是快五十歲時,張允和因一場大病不得不入院治療。
醫生做完檢查以后,頗有些惋惜地說過, 她可能活不過五十歲。但經歷過一次「死亡宣判」的張允和并沒被嚇到。
出院回家以后,張允和保重身體的同時,給自己制定了 「三不原則」,同時影響丈夫也制定了 「三自政策」和「三不主義」。
張允和所謂的 「三不原則」是 :一不拿別人的過錯責備自己,二不拿自己的過失得罪人家,三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
雖然這三條原則看上去都與身體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在調節心理狀態,但這正是張允和的通透之處。
生在中國新舊更替的特殊年代里,張允和這一生見證了太多無可奈何,因而更加明白當下生活的可貴。
哪怕面對殘酷的診斷,她也能迅速調整好心態,不讓病痛給自己造成額外的困擾,避免了因為心理狀態帶來的生理負擔。
在有效的治療和良好心態的雙重作用下,張允和不但順利邁過了五十歲大關,還堅持到了 耄耋之年, 與她百歲高齡的丈夫周有光攜手走過的歲月足有七十年。
說來張允和被算命先生判定活不過三十五歲,也與周有光有一定的關系。周有光是個優秀的語言學家,與張允和是天作之合。
那是1932年,他們即將步入婚姻的殿堂,張家的保姆跑腿去為他們算的命。其實算命先生的原話要更過分一些,因為他的判斷是 張允和與周有光都活不過三十五歲。
可事實卻是他們都是難得的長壽者,恐怕算命先生也走在了他們前面。如果問起來他們為何能長壽,想來離不開 良好的心態。
與張允和的「三不原則」類似,周有光為人處事同樣有三個準則,他將之命名為 「三自政策」: 自食其力、自得其樂和自鳴得意。
周有光
對于張允和與周有光夫婦來講,無論是「三不原則」還是「三自政策」,都絕不是空談,而是他們真的在認真遵循的處世原則。
當被問及長壽秘訣時,周有光就頗為驕傲地談過他們的生活方式。
他們夫婦之所以都能長壽,除了 規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飲食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都 極少生氣, 把更多的精力留給了深層次的思考。
周有光曾真誠地講過:「有些人常常為小事吵架、生氣,我認為這完全沒必要。」為了佐證這一觀點,他還用尼采 「生氣都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的論斷舉例。
尼采
這一點其實和張允和「三不原則」中的第一條不謀而合,共同體現了他們寬容大度、寵辱不驚的處世氣魄。
除此以外,周有光說過一個獨特的 「三不主義」, 即不立遺囑、不過生日、也不過年節。這看似有些奇怪,但實際上反而更適合老年人的生活。
無論是思考身后事,還是慶賀壽誕年節,于老人家而言都難免勞心勞力。如果把過多的心思花在這上面,難免思慮成疾,更容易損傷身體健康。
正是在這些原則的加持下,張允和與周有光的晚年生活是十分簡單安寧的,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缺乏生活情趣。
張允和93歲病逝后,周有光常回憶他們二人相守時的晚年生活:「我們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時喝清茶,有時喝英國紅茶,有時喝咖啡。」
那時的他們都已到了 耄耋之年(90歲),但攜手走過的漫長歲月沒有磨滅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哪怕受限于年齡只能在一起喝茶聊天,那對他們來講也是寧靜又美好的相守。
正是在這樣安穩幸福的環境中,他們才能一起走過那麼多年。 回首去看他們相守的七十年,真是讓人羨慕不已。
張允和與周有光相識于1925年盛夏,那年張允和16歲,周有光19歲,都是情竇初開的最美年華。
他們的緣起是周有光對張允和的 一見鐘情,但張允和骨子里的矜持,著實讓周有光苦惱了好一陣子。
直到1928年秋天,張允和終于慢慢接受了周有光的追求,并且同樣與他進行第一次正式約會。
哪怕年過古稀時,張允和都對那次約會印象深刻,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回憶此事。
通過張允和的文章,我們知道了那是秋天的一個黃昏,張允和與周有光先后走出學校的大門。
他們沒有牽手,而是隔著禮貌的交往距離。一路上他們有說有笑,只有秋風吹動著長髮和短髮慢慢靠近。
直到日暮逐漸降了下來,他們讀夠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才借著遞書的機會,悄悄牽起了手。當時周圍根本沒有別人,但張允和還是緊張得手心直冒汗。
周有光怕張允和會因此不舒服,所以從口袋里拿出了一塊干凈的白手帕,塞在了他們的兩手之間,避免了直接的觸碰。
一方小小的手帕,代表了青年人初次戀愛的青澀,但絲毫不影響兩只手一牽起來就是一輩子。那時的他們無法預料以后,只知道此后他們正式成為了彼此的戀人。
因為年齡差了幾歲,周有光畢業以后要去杭州教書,張允和則要在上海繼續讀書。對年輕人來講,剛談上甜蜜的戀愛就要面對離別是十分殘酷的。
這兩人也確實是青澀含蓄,最開始分別時甚至不敢給對方寫信,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惦念彼此。
還沒等他們的戀愛談出名堂, 日寇就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局勢一時間更加混亂。安全起見,張允和轉學去了杭州,又能時常與周有光見面了。
兩人足足談了 八年戀愛,才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一場簡單卻熱鬧的新式婚禮,預示著他們往后余生的幸福,但這幸福卻難免有些波折。
倒不是他們的感情不好,而是日寇的鐵蹄愈發猖狂,抗日戰爭也隨之打響。那時他們已經育有一兒一女,但卻不得不帶著年幼的孩子們四處避難。
戰火紛飛的年代里,他們不但嘗遍了顛沛流離之苦,還一起經歷了 喪女之痛。可不管生活何其不幸,他們都始終保持著文人的風骨,不斷地為中華文化上下求索。
等到抗戰結束,他們的生活才重歸安定。新中國成立后,周有光被調到北京參加漢語拼音制定和文字簡化等工作,張允和也一起到了北京生活。
共同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無論是漂泊動蕩還是安定平和,他們都堅定地站在彼此身旁,就連吵架都很少有。
到了上世紀末,都已經八九十歲高齡的夫婦倆還 補拍過一次婚紗照。拿到照片以后,周有光在照片旁題上了一句 「人得多情人不老」。
見此情形,張允和也詩興大發,隨后題上了下句 「情多到老情更好」。這兩句話看似簡簡單單,卻是他們一生長相廝守的最好寫照。
可惜歲月不饒人, 2002年夏末,93歲的張允和先一步撒手人寰,他們開啟于盛夏的情緣至此終了。面對老伴的溘然長逝,周有光備受打擊,卻也無可奈何。
直到 2017年,周有光也跟隨張允和而去,享年112歲。唯愿若有來生,這對深愛彼此的長壽夫妻能再次相遇,書寫新的愛情傳奇。